第04版:高校新风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扎根师范教育 以大情怀育人
——湖北师范大学50周年办学成绩巡礼
付光槐 祝治国
2020年学校与黄石市政府部门共建了湖北省首个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路黔行”志愿服务团连续10年赴贵州、湖北等地开展支教活动

    在黄石这座千年炉火之城的中心,在绿意盎然的湖师大道上,每天都会响起数万名师生奋进、自信的足音。这些足音里,回响着“诚毅勤敏”的湖师校训;这些足音里,传播着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这些足音里,涵养着坚守“师范特色”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支持举措,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湖北师范大学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现代化背景下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教师。

    奔赴:点燃鄂东南高等师范教育的火种

    1973年7月中旬,湖北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邵达成先生带着一群献身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乘坐一部敞篷卡车开赴黄石,在黄石一中借了两间旧教室,挂起“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牌子,在黄石这座年轻的工矿城市点燃了高等师范教育的火种。20余名教职员工,2.4万元开办费,1700平方米借用旧房,40张双层床,80把拐手椅,这是学校的全部家底。这一组数据是后来若干年邵达成在各种报告会上经常提到的。1973年9月,中文、数学两个教学班,70名工农学员,一所大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育人之旅。学校带领全院师生,上下一条心,共同奋斗,仅用5年时间,到 1978年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7年后,学校又升格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成为当时湖北省属高等本科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开办,在黄石的文化教育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坚守:将师范教育作为学校永续发展的基因

    从1973年成立的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到1978年更名成为黄石师范学院,从1985年湖北师范学院到2016年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尽管学校办学定位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但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本色,办学定位一脉相承而又不断提升,不断巩固和发展师范教育主业。学校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自建校之始,学校就把兴学强国、振兴中华作为职责使命,坚持面向中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为己任,树立“全心全意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立志将学校办成既具有大学水平,又富有师范特点的高等师范院校。20世纪90年代,学校定位于“面向全省的中等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迈入21世纪,学校放眼全国,定位于“具有教师教育及地方特色、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进入新时代,学校被湖北省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始终坚守“师范”主阵地,定位于“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省属一流、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2021年,学校召开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安排、“一二三四五六”战略体系和“八大工程”战略举措,为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新征程指明了努力方向。建校50年来,学校始终高举“师范”旗帜不动摇,不摘“师范”帽、不改“师范”性,坚定走“师范”路,始终以师资培养为己任,不断巩固并扩大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打造“湖师”品牌,重点发展具有“湖师特色”的一流教师教育,立志把学校建设成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和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突破:推动“师范教育学科群”雁阵发展

    按照“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原则,学校长期以来集中优势资源致力于推动师范教育学科率先突破,带动其他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发展。早在1979年学校就成立校直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范生培养任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教法”等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学校实施“教育学振兴工程”,推动教师教育特色彰显和高质量发展,在“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报送、“十三五”优势学科群建设、国内一流学科遴选、博士点立项建设等领域对教育学学科给予优先支持。“教育学”入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中,“教育学”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等级;2018年1月“教育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8年7月,学校将“教育学”作为湖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位点进行立项申报。同时,学校以教育学为主干学科,以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基础教育对应学科为支撑,组建了“师范教育学科群”。“师范教育学科群”获批“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立项。该学科群以培养基础教育卓越师资为目标,整合学科群内各学科既有资源,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科群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培养能力,促进师范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提质:打造师范教育专业一流建设高地

    学校把师范类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当作学校的“生命工程”“未来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树牢“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建立了学校抓统筹、部门抓协同、专业抓评建、教师抓课程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对教育类专业予以优先建设,通过试点专业示范引领、一流专业建设点优先认证的方式有力推进师范专业建设提质增效。从2019年化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至今,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物理、历史、体育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目前,学校师范类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20个,覆盖全部师范专业。11个师范专业接受专业二级认证,占湖北省认证专业的1/6。通过聚焦教师技能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在校生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连续9年获得湖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超越: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新途径

    学校面向地方基础教育领域重大需求,积极组建基础教育领域智库,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2012年至今,学校整合师范教育学科资源,成功组建了“基础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鄂派教育研究中心”等智库。2018年学校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专门牵头负责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校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全力协助地方制定教育发展规划,2020年与黄石市政府部门共建了湖北省首个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协议,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两站两基地”品牌(基层工作站、名师工作站,基地校、师训基地),统筹推进校内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发展一体化,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贡献。2021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优师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围绕“铸师魂、强师能、多方协同”的工作理念,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采取校地双方共同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优师班知识素养能力。2022年,学校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的第4组团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帮扶高校,以互联融通机制,实现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多年来,学校持续实施“一联双进”战略,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服务和引领功能。构建“UGS”合作模式,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联系,建立了“中小学有效教学与课堂转型”“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创建”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幸福感提升”等多个学科服务团队。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对地方教育学术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学校连续承办或举办了各类教育学术和基础教育发展研讨会。这些引领与服务地方教育学术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举措,实现了学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湖北省教育学术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智慧。 

    绽放:湖北师大学子享誉荆楚大地

    建校5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好师范教育第一职责,坚守“师范”本色,擦亮“师范”品牌。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不断适应和满足国家与湖北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更多未来卓越教师。遍布全国的广大“湖师人”,秉持“诚毅勤敏”校训和“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立德树人,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具有“教育情怀、高尚师德、扎实学识、朴素作风、突出能力、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等典型特征的“湖师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20万余名各类毕业生,其中近60%扎根在全国基础教育一线,湖北省重点中学40%以上、鄂东地区50%以上的骨干教师以及县级及以下中小学教师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学校毕业生。在湖北秭归农村资教的陈春晓,被团组织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多家权威媒体给予高度评价。“湖师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优秀品质和奋进精神,受到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称赞。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学校将继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新机遇,启动“教育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新引擎,继续扎根荆楚大地,坚持“师范”本色,守住“师范”主业,以“全心全意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统领全局,以改革创新赋能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朝着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宏伟目标昂首阔步迈进。 

    (付光槐 祝治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