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后,师生发现,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职业中专教师队伍里增加了42张硕士新面孔,这也是该校自1970年建校以来,首次集中引进这么多高学历人才。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来到县城投身职业教育?“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办学越来越有活力,教师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武城县职业中专党总支书记范福亮揭开了谜底。 武城县职业中专老校区位于县城区中心,只有65亩地。33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挤在有限的空间里教学生活,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困境,该怎样“破局”? 2022年5月,武城在县城西郊启动了武城县职业教育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505亩,建筑面积达13.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4亿元。目前,已有10余个单体项目完工,其他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职业教育的事,必须顶格办!”谈起项目建设,武城县委书记朱恩鹤表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这所新学校将于明年12月投入使用,是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容纳200个教学班、1万名学生在校学习,年社会培训能力可达5000人以上。对此,武城县县长王丽慧说:“政府统筹安排,集中优质资源,全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不仅如此,武城县在财政、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已经连续3年每年为职业中专补充师资15人以上。今年,又克服重重困难,为这所学校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50人。目前,第一批42人已经到岗。 “一个不算富裕的小县,对职业教育如此重视,是吸引我来此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有两年水利勘察单位工作经验、辞职应聘到武城职专任教的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龙霄说,“我相信在这里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职业教育“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学生才能掌握“真才实学”。近年来,武城县职业中专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和先进企业需求,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6个区域急需专业,并按照“专业+企业”的“双主体、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龙祥公司三方构建起“两校一企”合作模式,与水星汽车部件公司等企业开展了“一校一企”模式,与京东集团、火山引擎等企业开展了“飞地合作”模式,与北京李尔集团、青岛海尔集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聚焦企业需求,深耕产教融合,推进订单培养和企业学徒制模式。 武城县职业中专副校长赵兴录介绍,目前,学生在升学与就业之间的选择更加多元。近年来,该校每年有毕业生1200人左右,升入本科院校的保持在200人以上,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占90%以上,加上部分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学生有效就业率达到100%。 职校教师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9月10日,武城县职业中专新教师陈龙霄与建筑专业骨干教师孙敬国结成了专业教学的师徒关系。和他一样,42名新入职教师在他们的第一个教师节全都有了自己专业成长的“师傅”。“通过一对一‘青蓝工程’,我们致力于在教师成长上下功夫,帮扶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该校副校长于奎川说。 此外,该校还实施了“培名师”工程,学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教育专家、专业匠才走进校园,支持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培训、走访交流,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事业提升搭建了大平台。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等赛事,以赛促教,提升专业素养,并连续两年承办了山东省技能大赛中职组“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项,助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今年新来的42名教师,一半以上是专业技能课教师。我们要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扎下根、有成就,开拓出县域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天地。”范福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