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与家人的温馨合照“上墙”展示,用镜头记录幸福;举办“爱别等,孝别迟”主题摄影展、“画中家国,笔墨春秋”拼贴插画展等,探索“一屋一室、一课一品”模式;依托图书阅览室等载体,定期讲授书法、绘画等课程……走进重庆医科大学桂苑学生园区“家”文化艺术长廊,就似赴一场美育的盛宴。
“家”文化美育实践、学生党员寝室挂牌、“社区人文讲堂”“青年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以党建为统领,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让教育如微风细雨润泽学生心田。
构建全域育人“强阵营”
如何构建起“全场域”“全天候”“全覆盖”育人服务的坚强队伍?
重庆医科大学聚焦学生社区的“四大力量”,建设“五支队伍”。学校党委书记覃正杰介绍,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持续整合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朋辈力量下沉学生社区一线,形成“常驻社区力量+联系社区力量”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局面。在学生社区逐渐形成院系领导引领、成长导师协同、辅导员队伍入驻、同辈群体互助、生活服务老师常驻的5支队伍协同育人,集聚多元育人力量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学校将党建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中,纵向管理上在社区成立功能型特设党支部和社区管委会,通过整合撬动校内各方资源,统筹建设社区各项工作,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管理和服务社区学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区治理效能。近三年,学校还以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引领,潜心培育了51个校级育人精品项目,成功创建为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丰富科教协同“微生态”
“老师,怎样用微生物在培养皿画出一个CQMU?”“在培养皿里呈现不同颜色的CQMU字符,需要根据实验方案的设计,筛选能产生色素的细菌,无菌操作精细绘制,根据不同生长特性,让其生长繁殖,并最终呈现出图案……”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涂增老师回答。“美育融科学,德育并学科,智育联专业”在这场校园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中得以充分体现。
据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冯跃林介绍,学校基础医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作为重庆市样板党支部党旗领航作用,主动融入学生社区特设党支部党建引领学生人才培养工作,选“小、微、美、专”不同思路切入,以“微比赛”入手,培育和锻造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近三年,“解剖学绘图大赛”“我与实验动物的故事”等“小而美”的比赛,每年举办数场,参与人数达4500余人次。目前,已经构建起“学院领导—导师—辅导员—学生”科研育人微环境,实施“教师与行政贯通的治理模式”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通的育人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
打造数字社区“大智汇”
“为什么‘智汇重医’App里面的课表服务功能消失了?”“在网上报销专利费需要提交哪些材料?”……“我们的‘拍立办’上线三个月,目前已经收到问题230余条,48小时内答复率百分之百。”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谢勇刚打开“智汇重医”App里的“拍立办”后台,挨个查看师生反映的问题和相关部门给出的答复。
学校将主题教育“惠民暖心优服”行动与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试点工作中的常态化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服务学生的“三服务”工作机制有机结合,将“即接即办”师生诉求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拍立办”平台。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都可通过该平台提出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重庆医科大学通过数字化迭代升级提高学校党的建设和管理服务效能,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赋能医学教育现代化,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医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实践成果。下一步,重庆医科大学将继续在学生社区组织架构、育人内涵、数字赋能、文化浸润上创新发力,不断探索党建统领下的新型学生社区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