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坚持全域思维培育农科双创人才
姚冠新 魏训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农业转型、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离不开从事乡村研究、管理、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创业类人才。当前,农科双创教育陷入了一些共性困境,如“产业链、学科链、人才培养链、创新链”部分断裂、专业教师参与率低、成果落地难、教学方式跟不上新农科发展等。扬州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农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近年来,面向新农科、新农业、新乡村发展需求,学校重塑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新理念,创新全场域、全周期、全要素型农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打破了知识割裂、科技转化困难等旧格局,形成办学要素、资源在高校系统内加速流动与重新组合的新格局。

    “专科产创”全场域贯通。实施新农科建设以来,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不断扩大双创教育作为农科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口的牵引作用,构建“专创”“科创”“产创”相融合的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加速双创教育迭代升级。

    构建“专创”深度融合的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推动高质量双创教育奠定基础。以培养方案为基础,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双向耦合,推动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提升双创能力,同时在双创教育中嵌入专业教育。通过“科创”融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创业建立在创新基础上,以一流科研助力双创教育高质量开展,不断提升双创教育的层次和质量,尽最大可能将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双创育人优势。通过“产创”融合,解决实践难题,提高双创教育实践能力。以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结构调整为导向,构筑双创教育所需要的知识链,拓展大学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优势,促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实现与企业转化、市场开拓无缝衔接。

    学校以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产业团队建设为牵引,针对学生兴趣和特长,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对接产业,打造“专科产创”全场域贯通的融合育人新方案。

    学业生涯全周期衔接。学校建立从大一到大四纵向培养机制、多主体全流程横向培养机制以及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协同推进课内课外、理论实践并进等,赋能双创人才成长动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力的双创资源、层层递进的职业发展和多面多维的就业创业机会。

    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依托四年一贯制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纵向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理论实践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全员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本科生人人有导师。通过举办本科生导师制交流推进会、专任教师双创指导能力提升培训、“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团队”评选等相关活动,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双创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科创中得到切实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生涯规划,做到精准供给,选聘一批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双创教育校外导师,打造一支懂政策、精专业、善引导、能实战的“校内+校外”多元导师队伍。

    在横向协同方面,构建多主体优势互补的双创育人体系。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课堂学习、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相融通;学校将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创新与服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提升双创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出成果,根据个人成长阶段,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科技导师和创业导师,精准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和创业实践。

    在能力形塑方面,学校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双创课程体系。如基于农科特点和双创核心素养,开设涵盖创新方法、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满足双创多元需求。涉农学院针对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年级召开宣传动员大会,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双创实践,养成合作共赢意识,确保班班有项目、人人皆参与,让双创种子生根发芽。

    支持体系全要素覆盖。为提高师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对双创教育的支持,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双创教育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文化涵育机制,为新农科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健全激励政策体系,推动双创教育质量有序提升,并基于激励机制,构建“院级双创项目蓄水池”“校级项目加速跑”“省级项目拉满弓”“国家级竞赛攀高峰”四级递进发展机制,保障项目有序落地。在做好重点项目培育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成长落地,使优秀项目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学校优化评价制度体系,推动农科双创教育发展正向循环。第一,注重全过程考核。遵循考核目标与学习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等主客观因素。第二,推进全维度考核。考核内容由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课堂活动表现、出勤情况、路演展示成绩等构成。第三,实现全员评价。在考评中采用任课教师评价、团队导师评价、学生团队互评的考核方式,确保成绩的公正、公平。

    学校丰富文化涵育体系,构建双创教育环境氛围。学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校训精神为引领,以涉农专业文化为内涵,分层分类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双创文化涵育体系。通过文化讲座、涉农体验等形式不断加强文化氛围营造,推动双创文化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环节,全面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双创精神、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参与双创实践和未来事业奠定精神基础。

    (作者单位系扬州大学;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21CXZ02]“‘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构建我国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新发展格局”、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纵横有道的农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生态系统研究”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