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深耕“四维评价”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价改革十年实践
方文跃 王光秋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近十年来,温州市按照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要求,以教育质量“四维评价”为抓手,依托温州市教育评估院专业力量,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评价从政策理念到实践落地,有力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整体设计、制定标准

    2013年至2015年,结合区域教情、学情实际情况,解决“评什么”“谁来评”“如何分析”,开展区域教育质量评价顶层设计。

    研制“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出台《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构建涵盖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感4个维度18条指标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构建市、县、校三级评价管理网络。在市级层面,成立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负责对区域、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县级层面,将“教育评价队伍建设”列入2014、2015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求各县(市、区)成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在教师发展中心设置评价室,配置专职评价员;学校层面,每所中小学校教科室配置1名中层干部负责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构建“输入—过程—输出”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借鉴国际常用的CIPP评估模型和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生产函数拓展理论模型,形成“输入—过程—输出”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全面分析“输入”“过程”“输出”因素。其中,“输入”包括大环境、学校、学生个体、社区家庭等因素,“过程”包括学校氛围、教与学两个方面,“输出”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幸福感四个方面发展状况。

    结合区域基础教育状况,构建路径、推进项目

    2015年至2018年,围绕“四维评价”指标,开展系列化课题研究、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改革试点校工作,系统构建起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了“怎么评”“如何落地”“评价偏差”等问题。

    以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逐步在中心城区六年级、全市六年级和直属学校八年级实施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总结凝练教育质量评价的监测资源、反馈报告、反馈范式及配套评价技术。

    以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路径研究”为中心,扩大至167所评价改革试点校,推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形成“三级三阶三助”区域推进模式。“三级”即市、县、校三个层面;“三阶”即一阶试点、二阶拓展、三阶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推进内容和关键要求;“三助”即行政助推、专家助力、联盟互助的三种方式,帮助学校解决评价改革在政策、专业和操作层面的困难。

    以浙江省教研课题“基于区域‘四维评价’体系的初中绿色增值评价研究”为引导,在简约型学业成绩绿色增值评价模型基础上,对市局直属初中学校,通过三年监测数据,构建学业和非学业增值评价模型及实施方案,较好解决了因教育起点不同带来的评价结果偏差问题。学业增值评价采用线性回归评价模型,可观察到排除学生背景因素的影响后,不同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情况。非学业增值评价,采用相关指数增值的效应量大小评价模型。基于“四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形式采集数据,以“效应量”为模型,将增值分为5个水平,来刻画各学校非学业因素的相对增值情况。学校绿色增值评价模型,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起点和过程性因素,科学评判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程度,实现对学校教育质量“净影响”评价,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要求,完善机制、拓展深化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结合省级试点项目“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不断完善优化“四维评价”指标体系,较好解决了“评价结果如何用”“如何打造区域教育质量评价品牌”。

    指标体系由“综合”拓深至“专项”。开展中小学生学习品质监测,形成学习品质“1+4+N”评价模型,让教师“高质量地教”与学生“有品质地学”相得益彰,帮助学生形成想学、会学、乐学、耐学的良好品质。其中,“1”表示学习品质,“4”表示学习动力、策略方法、过程体验、学习维持四大系统,“N”表示影响学习品质的多种因素,成为助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有效载体。同时还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监测和教育满意度测评等专项监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评价改革从“试点”走向“全面”。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用三年时间将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较大范围铺开,高中段达到6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达到80%以上,直至实现中小学校全面覆盖。

    结果应用从“诊断”发展至“改进”。结合省级试点项目“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以培育市、县级种子学校创建为抓手,借助项目研究、质量反馈、教师研训、案例评比、教学融合等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和改进功能,打通教育教学改进“最后一公里”。

    凸显评价诊断与改进功能,精准分析、探寻规律

    通过上述三方面具体实践,有效克服了重“育分”轻育人、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等片面办学行为,推进了评价改革过程中机制不健全、技术难突破、区域和校本化系统实践缺乏等问题的解决。

    刻画全方位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图谱。开展近20次基于“四维评价”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持续收集区域教育改革、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等综合性质量信息,涉及1500所学校的30万名学生和2万余名教师,形成区域教育质量常态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区域教育质量评价常模,全面刻画区域教育质量健康图谱。

    针对不同对象生成不同教育质量分析报告,近年来,共发布近30份市级分析报告、近80份县级分析报告和近千份校级分析报告,为区域和学校把准问题短板、优化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了数据实证。

    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质量分析模型,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因果推断等多种分析方法,探寻数据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做深层次的专题挖掘。如“提升学习品质,教师可以这么做”“哪些学习策略更有效”“提高孩子幸福感,家长应该怎么做”等。并通过短视频向社会发布,普及了基于“数据实证”的教育教学规律,促进了有效管理、精准教学和科学养育。

    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结果导向、辅助决策

    依托全覆盖、长周期的教育质量评价项目,通过数据采集、挖掘分析、问题诊断、研究细化、反馈改进等方式,进一步追问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有关部门依据教育质量评价报告,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温州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018—2020年)》《关于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利用教育质量评价成果,优化制度供给、释放政策红利、促进教育发展。

    提升教学改革针对性。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帮助广大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策略,及时优化课程教学和教研方式。

    增强学校管理有效性。学校基于教育质量评价数据,扭转了教育功利化倾向,有力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并将“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科学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全程动态的视角来分析教育质量。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成绩背后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及多种影响因素,促使教育评价从强调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输入和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实现了从“单纯育分”向“全面育人”的转型,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地。

    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从浙江省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看,教育均衡、运动习惯、睡眠等7个指标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呈现出“轻负高质”的良好态势。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成绩呈持续上升趋势,居浙江省前列。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开展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在浙江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16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21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和2017年省教科规划课题一等奖、省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质量“四维评价”的温州实践》《初中绿色增值评价的温州实践》分别入选2021年、2022年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市、县教育部门及学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经验多次受邀在全国、浙江省会议上作专题发言,接受兄弟省市考察学习。

    (方文跃 王光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聚焦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价改革十年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30/08/ZGJYB20231030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