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东北林大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播撒文明交流互鉴“种子”——
在东林相聚 去世界发光
本报记者 曹曦 通讯员 高春梅

    “受益于‘一带一路’,我的家乡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这也让我产生了来中国留学的念头。”东北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娜梦娜来自蒙古国,她说,自己毕业后也要回国,像一粒种子一样,在“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下更好地为建设家乡出力,为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先后与1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派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公派留学人员300余人,培养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2285人。在积极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中,他们像一粒粒种子,在各自的领域推动着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2013年,越南留学生陈儒决成为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这也是该校招收的第一个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留学生。完成博士学业后,陈儒决回到越南创立国际教育公司,致力于推广汉语学习、输送来华留学生,为越南学生来华留学深造和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另一方面,我想兑现和老师们的承诺,真正成为一名中越文化的交流使者。”陈儒决说。从招生来源、输送途径,到教学效果、家长咨询……公司成立4年来,陈儒决已与越南两所大型国际学校联合开发了高中汉语课程,包括制定一至十二年级的汉语教学计划、编写汉语教材、制作视频学习资料等。目前,已有2000余名越南学生通过了相应等级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他还经常鼓励优秀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高等院校攻读学位,“特别是我的母校东北林业大学,那是最能让我安心托付学生的地方”。

    疫情期间,陈儒决的公司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折减,但是他坚持了下来。他说,一方面源于对中文教育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很多方面助推着自己前进。“中国高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招收、培养方面制定了政策,给越南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留学机会,也搭建了很多中越青年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

    陈儒决的留学和创业经历让他感悟颇深。“我们是‘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一带一路’在各方面带来的成果,让我们感受到连接的重要性,人类的命运是相连的,就像母校的老师给予我的那样,我也同样愿意做一粒种子,用自己的能力,让中国与越南紧密相连,续写出合作与发展的新故事。”

    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周卡是埃塞俄比亚人,目前已成为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EWCA)野生动物研究与发展部首席执行官。

    在留学期间,周卡跟随导师在边境地带开展了非洲猪瘟监测、预警,在华东7家动物园进行了外来物种疾病调查,分析了中国鸟类Mx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选择压力,调查了中国两栖动物壶菌起源,在全球首次诊断了一例由海洋病毒引起的黑熊新发传染病……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这是我在中国留学时最为深刻的感受。”周卡说。

    现在,周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统筹多部门的50多位野生动物专家和生态系统研究员,在非洲守护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的生生不息。“我在中国期间的学业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现在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带给我的经验,是支持我监督和指导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资本。”

    不久前,埃塞俄比亚创新与科学部、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东北林业大学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建设好“中埃塞野生动物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这让周卡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搭建好这个国际科研平台,让中埃塞乃至其他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加入进来,并保持稳定的科学合作,助力两国甚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周卡用所学推动着家乡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埃及来华留学生安妮也一样,用所学推动着家乡植物的保护工作。

    “我要为实现我的‘埃及梦’做点什么。”作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毕业后的安妮担任埃及科学院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积极推动着当地的植物保护工作。

    在实践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

    留学生在东北林业大学学习时间最短的3年,最长的有7年。语言交流、饮食习惯、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慢慢融入了他们的日常。

    红棕色短发,白皙的皮肤,一口流利的汉语,俄罗斯女孩达莎在哈尔滨生活了10年,如今是东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研三学生。达莎的生活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吃锅包肉、枣泥馅的月饼、猪肉玉米馅的包子等美食;喜欢过端午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喜欢穿着汉服和朋友们在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打卡……“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了日常,我现在每天讲汉语的频率远远多过说俄语。”达莎说。

    “祝爸爸妈妈毕业快乐!”回忆起难忘的留学生活,周卡说那时候儿子卡优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表达,在自己和妻子的毕业典礼上,卡优在镜头前落落大方的神态和流利标准的汉语发音引得台下一片掌声。

    国际文化节、京剧赏析、茶艺……在东北林业大学参加的活动让周卡至今念念不忘,现在他还保持着喝茶的习惯。周卡说,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包容性深深地影响着他。在中国学习和经历的一切,让他体验到了独特的东方之美,感受到了东方古国雄浑的脉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感谢中国政府和东北林业大学,让我有机会来到这个曾经离我如此遥远的国度,全方位体验这里古老又常新的文明”。

    在东北林业大学第八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也门共和国驻华大使梅塔米签发感谢信,表达对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的认可和中也友好的诚挚祝愿。也门来华留学生卡卡西也送上寓意“勇气”和“友谊”的“弯刀”礼物。

    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友谊绵长。10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培养的留学生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牵引下,散布在地球各处,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续写着“在东林相聚,去世界发光”的美丽故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