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地处张家口,是河北省西北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近年来,理学院积极响应能源报国的号召,自2014年起招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2019年被评为学校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得益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原则,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新型工科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结合行业人才需求,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有的放矢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整合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等几大类课程模块,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模块,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新兴领域和技术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新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为今后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给出的项目,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技术改革的需要与研发高端需求,明确技术攻关方向。以服务企业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目标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经过积极探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摸索出“12365”实践教学育人体系。“12365”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是指“落实一个任务、服务两个面向、构建三个机制、实施六个‘共同’、实现五个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专业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学生中心”教育理念,面向行业、面向地方,构建了政校企研多方同赢互利动力机制、校企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多方育人协调运行保障机制。实施了“共同打造实习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践教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高端人才共享机制”,实现了“产教融合机制全、协同育人参与广、合作动力可持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发展目标。
多管齐下
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通过加大校内教师转型力度,选送专任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完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引进、培养与使用机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6名、博士学位教师7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名、河北省优秀教师1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名、河北省电工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鼓励教师将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工程型教师为学生授课。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光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河北省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创新融合教学平台、河北省光伏导电薄膜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教创新融合平台、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等,使得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需求和职场的要求,提前熟悉和进入角色,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了打造应用型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
协同育人
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新能源专业类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中心,构建了由高校、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组成的多主体深度融合、全过程协同育人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教协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多重立体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做到了教育目标指向明确、教育过程全程参与、教育结果全部认可,实现了教育目标齐努力、教学目标共创新、教育结果促发展的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9年来,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生素质稳步提升,获评“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成为张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养联盟牵头单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顺应了产业对高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韩冰 王伟平 关金玉 戴彬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