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建设“五航”创新体系 培养外语专业人才
王星 巩湘红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落实到高等院校外语教育上,要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学科优势,实施人才培养的“五航”创新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领航 铸牢中国心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回应时代诉求,引领学生主动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为此,学院鼓励学生不断思考所学语言与文明之间的关系,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语言特征与社会认知、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课题,让学生自觉领悟超越文明隔阂的意义,在国际传播中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文明,因势生发、收放自如。同时,学院在教学中强化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链接有益资源,在形式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传播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教师团队护航 厚植专业力

    大学教师是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实现梦想的护航人。学院致力建设既主动服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外语专业教师队伍。

    为此,学院科学合理规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以“礼贤教授”等名师引领、学科骨干支撑的师资队伍框架;深入挖掘专业导师力量,建立多元化灵活考核机制,在引导教师团队攻坚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吸纳学生参与,以学科竞赛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厚植专业素养,建设一体化跨学科教师团队,做到学科融合、互通有无,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跨界融合续航 强化实践力

    以语言为媒介,跨界讲好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同时用新技术手段使其发挥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不断实践中探索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衔接。

    学院重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技术素养。一是建设“外语+区域国别+传播”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兼有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学科优势,整合优化语言、区域文化、传播等课程体系。二是实现校企共建,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语言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实践、产学融合为支撑,解决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的割裂和碎片化等问题。三是建立企业实训学分置换制度,引入行业项目,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技术应用能力。

    社会需求导航 拓展服务力

    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社会及行业需求是外语专业的使命所在。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的核心也从工具和交际功能转变为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并重,注重语言与文化、思想、价值内涵等功能。

    为服务国家传播人才战略,学院一是推动专业学科升级转型,遵循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原则,释放教育资源活力,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地区发展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二是积极对接行业需求,与青岛市博物馆共建红色革命文物创新平台,翻译、传播红色革命文物故事,结合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学科优势,推进数字化、可视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多方联动,构建育人服务共同体,积极探索建设开放、包容、协作、共享的教育生态圈。

    多元评价巡航 赋能创新力

    创新性培养建立在人才的多元综合评价之上,外语专业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标准重新定义其内涵与外延,制定相应的多元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一是凸显多元化评价引领作用,强化教学过程数据全方位采集,建立规范的数字化评价模式,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突出创造性、沉浸性和适切性。二是考核方式突出思维训练,推进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兼顾规模化与个性化,在精准、科学地评估教学效能的同时,撬动课堂教学与评价发生深层次变革。 

    合则强,孤则弱。外语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五航”创新体系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特征,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并重,为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王星 巩湘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26/07/ZGJYB2023102607_b.jpg 07 中国教育报 8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