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 精准助力乡村教育
——牡丹江师范学院探寻“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助力乡村教育实践路径
杜琳娜 于海英 孟令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自1958年建校以来,于困境中扎根乡村办学37年,发扬“大荒地”精神,坚守教育初心,根植黑土地,心系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共生共建、共赢发展。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黑龙江省乡村教育现代化,发挥学校与学科优势,着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发展十余年,于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乡村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乡村教育支持政策与文件的指引下,“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根基扎在乡村,发展依托于乡村学校,多维度多途径地将服务乡村教育落在实处。

    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构建高等教育与乡村教育区域联动体

    牡丹江师范学院积极响应“推进协同育人”的要求,以“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为前驱力量,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与乡村教育共同建设区域教育联动体,以合力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一)推选高校优秀教师挂职锻炼,提高乡村教育服务效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充分发挥“U-G-S”发展模式,通过海林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依托“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开展的乡村振兴特色项目——“乡村教育振兴”项目于2023年启动,“乡村教育学”团队内13名教育硕士生导师分别于海林第一小学、海林第二小学、职业教育中心、林海实验小学等13所基础教育学校挂职副校长,6名骨干成员担任海林职教中心教育教学指导专家,从促进高等教育与乡村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与联动发展路径、改进乡村基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乡村基础教育党建工作、教育管理、乡村基础教育师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既增强了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基础教育一线的服务优势,又提升了乡村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质量。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乡村基础教育学校共谱协同创新新篇章。在学校的支持和牵引下,“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聚焦乡村教育发展目标与需求,发挥高校创新优势,与海林辖区的红海林学校、雪乡第一小学、柴河第一小学等16所乡村基础教育学校和海林职业教育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充研究实践基地的数量并提升质量,全面保证乡村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开展的实践平台建设。 

    依托高校智力支持团队,构建乡村教师多维发展培训体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乡村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着力将乡村教师发展作为蓄力点,通过课程、教学、科研等多维度结合来全面提升乡村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专业水平。

    (一)构建教师发展培训梯度课程体系,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高乡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研能力提升,“乡村教育学”学科团队教师组成“乡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组”,设计系列教师发展培训课程,构建了从宏观层面至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梯度教师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从教师管理、教学科研、师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出发,具体包括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科研项目的选题与申报、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乡村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乡村学校师生心理健康等内容。系列培训课程切实针对教师急需的发展需求点开展,教师们反响较好,该系列课程将进一步丰富化和高质化,以保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常态化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指导,提升乡村教师教研水平

    多年来,“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一直坚持常态化持续化地为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指导。学科团队教师成员发挥教育科学学院“2+N”的人才培养特色,将科学教育作为重点,为北安小学等多所乡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提供系列科学指导活动,有效弥补了乡村基础学校科学活动不足的问题;发挥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服务乡村的定位优势,为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与科研指导,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针对乡村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心理健康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等现状,团队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心理档案建设、任职心理辅导员、指导心理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帮助,受益师生达1600余名。

    (三)合作开展乡村教育研究,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乡村教育学”学科团队对海林市的16所乡村中小学持续开展调研,围绕乡村教育条件、乡村校长工作情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及乡村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充分的数据采集,准确了解到黑龙江省乡村基础学校的真正需求与难处,并将研究视线聚焦于此,与乡村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形成科研成果集群式发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省部级等多项高级别项目;出版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专著《农村学校科学教育问题研究》等5部;研究成果获得黑龙江省社科联等省级奖励5项。学科将乡村教育之所急作为研究重点,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教育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教学实践,助推乡村实践活动有效推进

    “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与学校“立足地方,重点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服务面向保持高度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与教学能力,充分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学校师生提供学业帮扶和心理健康指导,既夯实了自身专业基础,又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实施丰富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提高乡村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与教师借助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一同深入乡村学校,为乡村学校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全面了解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实样态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每名乡村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作出判断;心理专业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编写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和《班主任心育工作指导手册》,用于指导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在持续一贯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团队更加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了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的焦虑与压力问题,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二)选送优质课程资源,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新师范”,构建“知行合一”教育实践体系,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将心理健康系列课程、科学课程、儿童剧等优质课程资源送进乡村基础学校,受益学生达1600余名,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学校的课程内容,同时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形象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喜爱;借助实习形式进行顶岗支教的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在面临乡村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勇担重任,受到乡村学校的一致好评。同时学生们还围绕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特为此开设乡村教育专栏,鼓励学生开展关于乡村教育的研究,目前学生已发表文章17篇。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聚力服务乡村基础教育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心育才”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是“乡村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团队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乡村小学,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帮扶留守孤困儿童等群体。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十几人累计发展到现今的906人,服务项目由最初的公益家教、爱心学堂发展到现在的心理辅导、科学课堂、跟班顶岗等项目,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展到牡丹江市周边市县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该项目中去,让越来越多的乡村留守孤困儿童受益。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教心育才”和“筑梦放牛沟”团队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评优秀团队,并获得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报道;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海林市第二小学、海林市第三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红色抗联故事宣讲,弘扬抗联精神;深入文化社区开展以“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系列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得以激发,乡村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丰富多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扎根乡村,不断摸索,渐渐形成了立足黑龙江、服务乡村教育的实践路径。坚持发挥学校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学校各项优势,增强服务地方、服务乡村的效能;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专业优势,为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将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地坚定走下去。

    (杜琳娜 于海英 孟令霞)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牡丹江师范学院探寻“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助力乡村教育实践路径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24/08/ZGJYB20231024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