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健康问题确实应重视,但不必贴标签
吉米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
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评论课兼职教员

    新闻回放

    “吃刀削面,太好吃激动过度,心率直接飙到200”“伸个懒腰,脖子扭了”“炸个香肠给自己,炸个二级烧伤”“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医院”“侧躺玩手机确诊斜视”……最近,“脆皮大学生”词条走红网络,让一些大学生主动“对号入座”。

    主持人语

    上半年还在全国闪现式旅游的“硬核特种兵”,到了下半年怎么就成了“脆皮大学生”?近日,网络上大学生“抠痘痘伤到动脉”“在海底捞门口晕倒”“打哈欠脱臼”等另类经历,啼笑皆非之余,让舆论很是担忧年轻人的身体状态。怎么看待“脆皮大学生”这一自嘲行为,是身体真“脆”了,还是仅仅“皮”一下?

   青年说 

   “脆皮大学生”这一说法,像“清澈又愚蠢的大学生”一样席卷互联网。那么大学生群体真的这么脆弱吗?舆论经常反思“年轻人的健康状况”,因作息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缺乏锻炼等问题带来的健康问题确实需要重视,但不必贴标签。

    从现实来看,大学生群体其实并没有那么“脆皮”,这只是一个被泛化的标签。在我身边,确实不乏因为日常生病去医院的大学生,但因为一点小意外就引发重大伤害的实在不多见,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仍处在一个正常水平,每到节假日,大学校园里的健身房、运动场馆总是可以看到认真锻炼、健康活跃的同学们。

    作为常常引爆互联网、制造话题的大学生,“脆皮大学生”其实也就是一种自嘲的说法。自嘲,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但并不是说我们真的脆弱,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压力造成身体不舒服时,我们一边自嘲,一边也提醒着自己要注意身体的健康,这种自嘲,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我们的乐观与豁达。

    而我们之所以会被贴上“脆皮大学生”的标签,一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在互联网中占有较大的基数,我们乐于在互联网中表达与分享,一点点小事经过夸张化表达被传播与观看后,引发了更多人的议论,一来二去,就给人一种大学生很脆弱的观感。二是互联网本就青睐这种充满戏剧色彩的话题,所以也助推了这一波流量,使之爆火,成为热梗,被更多地使用与传播。但事实上,大学生并没有互联网所放大的那么“脆弱”,我们不仅坚强,还有着应对当下压力的乐观与韧性。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