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一实验学校
以“四进”携手家校 用“温度”润泽育人
王宏 全建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一实验学校以“做有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温暖教育”为抓手,强化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构建了“四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助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润物无声

    做有温度的教育

    创办于2020年的怡心第一实验学校是双流区政府部门为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办学机制举办的“政府部门主导、国企参与、学校自主”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学校构建了以“世界有我多温暖”为发展愿景的学校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致力于通过“民主公平的管理、内外文化的浸润、及时有效的沟通、真实丰富的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在建校初期,怡心第一实验学校这所新建“新体制学校”面临家校信息不对等、缺少家校沟通渠道、校社(特别是社区)缺少交流和资源整合等诸多挑战与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这些问题催生了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有温度的教育”亦是“心中有人”的教育,因此将“四有”好老师、“四有”怡心娃和“四有”家长作为育人风向标。

    实施“温度教育”迫切要求学校创新治理体系,创新“家校社共治共育”模式。为此学校提出:“有温度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且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育人素养的提升及团队的团结协作,通过这种方式关爱人、培养人、支持人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践行“四有”学生成长系统,搭建“四有”好老师发展系统,构建“四进”家校共育新范式,将学校“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网络化、紧密化、高效化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同时学校强调“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叶,社会教育是干”,唯有走进学校双向交流、双向沟通,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才能构建支持学生成长的和谐“大家庭”,才能打造“生态校园、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幸福乐园”的好学校,实现“使每一个孩子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脸上有笑、脚下有力”的愿景。

    “四进”引领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

    怡心第一实验学校的“四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内涵十分丰富。

    一是家长学校进社区。学校依托社区平台,定期开展家长学校进社区活动,在怡心街道红瓦社区、骑龙社区、三江社区设立怡心第一实验学校“家长学院”,在学生分布的周边社区委员会建立怡心第一实验学校“家长茶吧”,创建零距离一对一、多对一的沟通交流平台,提升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意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二是家长知识进课堂。学校以家长课堂和沙龙形式搭建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建学校“家长智囊团”,全面协助学校解决各类家校沟通、家校宣传工作。同时,学校一方面举办“家长讲坛”系列性活动,以点带面形成家庭教育交流常态,传播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分享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开展“暖爸暖妈有话说”活动,让在各行业工作的家长进校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人生经历分享、成长规划指导等。

    三是家庭教育指导进千家。学校开展了“家长有约”活动,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家庭需要,家长可以自行邀约任何教职工到家中家访,针对客观问题进行沟通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效能。此外,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带着家长家访”活动,全体教职工携手家长志愿者一起带着关心、带着方法、带着温暖走进学生家庭,充分打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助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

    四是家长智慧进学校。学校积极探寻家校沟通、家校共治的新方法、新形式,在家长志愿者、开展开放日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校长有约”“影子系列活动”等独具特色的家长智慧进学校活动,使家校共育走向新高度。

    近年来,怡心第一实验学校借助“四进”家校社共育模式的实践,多渠道畅通家校沟通,构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独具特色的、有效的家校共育新常态。同时,学校合理运用家长群体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构建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力量,形成了立德树人家校共育新范式,明确了“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方向,探索深度融合学校发展理念的家校社共治新局面。

    (王宏 全建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一实验学校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23/08/ZGJYB20231023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