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年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积极落实,各地各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栏目,刊发各地各校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关注。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述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同时,教育评价改革又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年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打出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一场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硬仗”全面打响。
破“五唯”形成广泛共识
“感谢教育评价改革,让我有机会站到县领奖台上!”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年基础教育工作会上,该县金坪中学校长方胜斌作为优秀典型发言时说。
这所办学条件、师资、生源都受限的农村偏远学校,为何能被评为“优秀”并登上领奖台?
“现在的平江,不再‘唯分数’论英雄。”平江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智鑫介绍,从2021年起,平江县开始引导社会各方从传统的只关注“质量最好的学校”,转向关注“进步最大的学校”。金坪中学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以“看得见”的成长,让大家竖起了大拇指。
从中央出台《总体方案》,到政策效果最终在金坪中学这样的基层学校显现,可以说《总体方案》的出台是一场攻坚战,贯彻落实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硬仗。
这是推动改革精神深入人心,有效克服政策落实中“上热中温下冷”的“龙头之战”——
召开推进会。《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联合召开两次全国工作推进会,加强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压茬推动、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
举办培训研讨班。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举办3次教育评价改革全国培训研讨班,累计开展160余场政策宣讲。
开展改革试点。教育部在6个省份和10所高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先后召开4次试点工作推进会,2023年结合主题教育对16家试点单位进行全覆盖实地调研,加强过程跟踪和指导督促,着力发挥基层改革创新“源头活水”作用。
在高位推动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将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培训内容。
广东、陕西等地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纳入各市县目标责任考核、教育履职评价,推动改革落地。
湖南、云南等地将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内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近4万人参加的网络培训。
辽宁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实现省内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全体干部、各级各类学校全体干部教师“三个全覆盖”,累计培训超过59万人。
这是建立健全工作清单,将改革蓝图转化为施工图的“攻坚之战”——
《总体方案》印发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聚焦重点、聚力关键,将责任进行科学分解,制定实施相关部委、教育部各司局、地方和高校4套工作清单,定期调度、挂图作战。
同时,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印发实施工作清单,将中央改革的“蓝图”转化为本地“施工图”。党的二十大对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新要求,教育部及时研究制定了教育评价改革重点推进事项。
“破‘五唯’后,人文学科如何尽快建立更加科学和良性的新型评价模式?”“如何建立契合数字化时代特点、适应智慧教育发展的新型评价范式和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印发后,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不断涌现,在理论研究层面推进破“五唯”凝聚共识。
“全社会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形成了普遍共识,各方重视程度很高、推进力度和决心很大,形成了齐心协力破‘五唯’的良好氛围。”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国家层面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没有论文也可以评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凭借“教得好”,成为该校增设教学专长型教授岗后晋升教授的第一人。此前在“唯论文”的指挥棒下,蒋华松在副教授的职称上徘徊了12年,尽管他的教学成果有目共睹。
从副教授到教授,蒋华松身份变化的背后是南京林业大学对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该校增设教学专长型教授,打破了以往职称评聘只注重论文、论著的传统做法,更加重视以教书育人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
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为《总体方案》的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在政策引导下,类似南京林业大学这样不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唯文凭”“唯论文”等评价导向。
《总体方案》提出了22条重点改革任务,搭建起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四梁八柱”。3年来,一系列配套文件密集印发,推动打通教育评价改革“最后一公里”。
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才称号“怎么看”,从实践层面对人才计划改革、高校人才引进与管理、各类评估评审“怎么办”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破除论文“SCI至上”,推动高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就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提出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评价评审工作三方面意见,同时提出5项负面清单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破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等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提出建立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决策咨询报告的评价机制。
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总体健全。
“教育部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切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
部分领域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
过去,每到高考成绩发布之时,五花八门的“高考状元”“高考喜报”宣传炒作令人眼花缭乱,助长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功利化倾向。
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对违规事项的监督整改,印发专门通报,形成有力震慑。
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紧盯“唯分数”“唯升学”问题,在中考、高考重要节点引导基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山东、宁夏等地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接受群众监督举报。
从教育部委托的第三方监测情况看,各地各校宣传炒作“状元”等违规事项明显减少。
《总体方案》引领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各校在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以备受关注的高校教师评价为例,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改变内部“指挥棒”,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都更看重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而非拿了多少项目经费、发了多少论文,鼓励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上下大功夫。
“在深大,我没有感受到很大的论文考核压力。好的科研项目、产业转化成果等可以作为代表性成果,这让我们可以静下心做科研。”深圳大学教授苏陈良长期致力于战略氘资源分子催化转化研究,他带队原创提出的能源驱动氘代新技术,被认为是制备氘代药物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并以此研制了抗肿瘤等多种氘代药物。
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思政课教师、工程、技术转移等19个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系列,以教师分类评价营造人尽其才的成长沃土。四川大学建设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专家库,建立权威、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议制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以成果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校院两级分级分类激励体系,摒弃单纯以成果数量和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的奖励方式。天津职业大学探索符合“实训指导教师”岗位特点的评聘办法,不再将纵向科研、论文等作为评价实训指导教师的基础性条件。
研究指出,中国学者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国际预警期刊上发文比例2019—2022年期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一定程度说明我国学者对SCI论文和影响因子的盲从行为显著改善,更加关注期刊和论文的自身质量。”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
诸多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证明,解决好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问题,是全面激发教育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关键一步,可谓“一子落而全盘活”。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这项改革没有终点。在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教育评价改革进入到深入推进、需要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坚持破立并举、以立为本,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