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教师现场进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授课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撑显得尤为重要。要为重大产业园区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就要大力推动产业资源转化为职教资源,支撑园区发展,健全政产学保障机制等。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一所工科职业院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坚持同园区联结、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把学校建到产业园区,把课堂搬到生产线上,“引园筑院、推院助园、链式融通”,探索构建“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园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引园筑院”,构建“三院同构”育人新体系
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引领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起,就开展了“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研究,破解产业资源转化为职教资源不足的问题。
学校主动对接园区产业链,规划专业群组建二级学院,并依托园区企业群组建特色分院,联合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学院,形成了构建二级学院、特色分院、产业学院的“三院同构”育人新体系,培养园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引园筑院”,从产业企业需求导向切入,学校主动对接成都市蒲江县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龙泉驿经开区、高新区科技工业园、淮州新城、青白江国际物流港等产业园区,打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物联网与信息安全、数字财金、智能建筑五大特色专业群。“因群施策”建成五大二级学院,配套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园校企政行共育人才。吸纳园区参与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服务园区贡献度建模,建立学科专业评估、建设、退出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性。
入驻园区联手企业组建“特色分院”。采用“政府部门投入、园区承载、高校运营”等模式,二级学院入驻产业园区共建制造类特色分院。校内二级学院和园区特色分院双核驱动,实施园区“认岗融入、跟岗融合、顶岗融通”工学交替及成建制开展生产性实训、校内理虚实一体教学,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专项技能,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2017年起,学校实施《“一园一院”工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探索以“园中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并全面实践。2022年9月,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共建的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在成都国际职教城正式开学,这是学校首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实体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通过“地方建+企业投+学校办”的办学模式,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管理共治、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课程共设、师资共用、教材共编”,打造政企校三方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至今,学校已建成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1个、特色产业学院7个,实现特色产业学院对专业群全覆盖;新开成都产业园区急需专业19个,建成国家轨道交通示范专业点1个、国省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7个。相关成果入选四川省首批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学校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得到显著增强。
“推院助园”,构建平台赋能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当新兴产业变革来临,高职院校如何能及时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只有人才培养不与企业需求脱节,跟随产业变革不断迭代升级,才能破解学校支撑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推院助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园区发展与反哺“三教”改革并举并重,打造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策源平台,构建育训结合、科教融合、产创融合的综合赋能新模式。
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育训结合赋能人才供给,服务园区企业员工及校内外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在全国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和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聚合区域企业和研究院等资源,在校共建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1+X”培训中心及大区办公室、“智能设备维护与维修”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形成校内平台与园区特色分院多核驱动人才培养平台。
坚持以现代治理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供给,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三更新”机制。一是体制机制方面,出台《二级管理专业评估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专业设置围绕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校企融通方面,创新实施“五千企业走访服务”活动,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机制;三是改革试点方面,试点项目化教学改革,建立课程内容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实时更新机制。
在“五千企业走访服务”活动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为节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全面拓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合作,主动对接、实地走访、线上调研,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抓取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岗位标准、用人需求、技术服务需求、实习实训资源等关键信息,构建“五千企业走访动态数据图景”,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报告、产教融合需求报告、就业分析报告,科学指引学校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更新,服务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重大产业战略相匹配。3家合作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打造技术技能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推进“三教”改革。科教融合反哺“三教”改革。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组建增材制造院士工作团队,建立高端智库;联合成都地铁等共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智慧运维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团队、平台为支撑,以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造为引擎,项目研究与园区实践相结合推动“三教”改革,驱动科研、服务、育人协同发展。
积极打造产创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双创”孵化器,构造“教育引导、苗圃培育、项目孵化、助推创业”的“双创”体系,成功获成都市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基地,产创融合推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协同赋能。通过以教促产、以教助产、科教融合、产创融合,学校为园区改进工艺30项、共研专利59项。“移动式大型钢轨铣磨车高性能刀具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航空复合材料构件高端刀具研发项目荣获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87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135名企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兼职教师,校企混编建成22支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参与建成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主持建成省级课程5门、教材97部。
“链式融通”,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引园筑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让企业“唱主角”,实现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推院助园”,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破解政产学同频共振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组织链”“利益链”“文化链”三个关键,以创建产教融合型园区及企业为动力源,强化园区综合承载桥梁及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政产学共建服务成都贡献度评价指标,创新形成基于园区承载、企业主体、学校评价的“贡献导向”产教融合驱动机制,促进“链式融通”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融通组织链方面,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携手园区及企业共建学校理事会及理事分会,“三级联动”共同治理二级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园校互聘“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导师制”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
在融通利益链方面,以建设“园中校”为着力点,建立以服务贡献为导向的产教融合驱动机制,将学校评价作为企业获得政策扶持的重要考评依据,推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职教集团等共享资源、开放服务。
在融通文化链方面,则是促进价值共鸣。组建含高校教授、园区领导、企业专家在内的天府文化教师队伍,开展天府文化课程和活动。共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打造产教文化融合育人空间。融通园企校文化,精技立业。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
自“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施以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获各类竞赛国家奖项49项、省级奖项218项,毕业生就业率、在川在蓉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已累计为成都各大产业园区输送毕业生近1万人,开展社会培训27万余人次。园校企共建国家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基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人才育训基地、精密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和科教融合发展格局。
(廖红燕 李杰 唐璐 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