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坚守教师的本分
陈明青

    【开栏的话】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它从教育的泥土中生长出来,又不断照耀、滋润着教育土壤中的每一颗种子。好老师专刊即日开设“循着教育家的方向”专栏,我们将邀请那些活跃在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和奋进者,一起分享他们在教育家精神光芒映照下的成长故事。

■循着教育家的方向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而从事崇高事业需要榜样的精神引领。长期以来,那些教育家和具有教育家精神光芒的前辈教师,一直支撑着我,引我前行,催我奋进,牢牢扛起光荣使命,切实负起育人之责。

    指引:学会“七十二般变化”

    从教25年,每每踏上讲台,我都会先望向最后一排,仿佛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还坐在那里,戴着老花镜,认真记录着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每一段对话。

    记录内容:

    老师:学校附近工地夜间施工,干扰了住宿学生的休息,同学们,我们有哪些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们:与工地负责人沟通、向市民信箱投诉、向新闻媒体曝光、报警处置等。

    老师:我的方法是——找人大代表。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议如下:

    1.建议授课教师在此处追问学生:“大家的方法都可能起效,如果找人大代表,能否解决问题呢?它和其他办法有什么异同呢?”

    2.教师追问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对人大代表、人大制度的一些想法、认识等;二是在追问的同时将教材中有关“人大代表性质、地位、职责”的新知识自然融入其中。

    刚入职的我,几乎每一堂课后都会收到这样一份“听课反馈”,师傅告诉我:“课堂生成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反映,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可以发现他们在知识掌握、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的,抓住课堂生成是教师的基本功,它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力、深入的思考力、良好的沟通力等。从那时起,师傅的“听课反馈”成了我苦练基本功的抓手。

    那时,我每周12节课,会收到师傅8—10份的“听课反馈”,每次我都要根据“听课反馈”调整自己的教案和教学,一段时间下来,我有些招架不住了。我问师傅:“我一周有两个教案,每个教案上6个班级,为什么同一个教案您要听四五遍?”

    师傅笑着问:“这6个班级分几种类型?学生情况都一样吗?”我回答:“我教4种不同特色的班级,有理科见长的、文科见长的、艺术见长的,还有各方面较为均衡发展的,但这些学生都读一本教材,有啥不一样?”

    师傅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如果教师不把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需要、要解决什么问题搞明白、研究透,就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真正地融进学生心里。”

    听了师傅的话后我开始改变,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将同一个主题细化为2—4个版本的教案。虽然,很多时候只做了微小的变化,如同样的道理,我在理科班用图表和数据来说明,在文科班则以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在艺术班用中国山水画做辅助。小小变化带来了大大的课堂吸引力,学生的头抬起来了,眼睛亮起来了,手举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一颗“以学生为中心”的种子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直到今天,我站上讲台后目光总会望向教室的后排,在心里温习一遍师傅的“名言”:“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攻克思想上的道道难关,直达学生内心。

    示范: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

    从教第15个年头,我已获得不少奖项和荣誉:全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区域优秀教师称号等。随着高级职称的评定,一句“我已经是老教师啦”道出了自己专业发展已面临天花板。“你们要去颠覆自己!”这是进入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后,主持人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但“颠覆自己”谈何容易,15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已成习惯,难以改变。

    进入基地的第一次公开课是主持人亲自操刀的,伴随着“都是老教师了,还需要上公开课吗”的议论,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拉开了帷幕:教师把17张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标数据图表打包给学生,教学生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用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以及概念绘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法;基于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教师用一次次直击学生思想的叩问和深入心灵的对话激发他们思考、感悟、争论……回归育人本质的课程理念,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妙趣横生的课堂呈现,主持人用精彩纷呈的课向我们展示“老教师”依然走在教改前沿,奋力探索新的未来。

    课后我问主持人:“如何能上出一堂好课?”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了电脑桌面上以“课题名+年份”命名的文件夹,里面是300多个与此课题相关的电子书、政策文件、学术论文、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资料。更令我惊叹的是,电脑中还有不同年份的同一课题文件夹,里面还有200多个备课资料。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这样说:15分钟,一辈子,两个相隔遥远的时间却同时出现在了一节课上。透过这一时间的距离,我窥见了教学的奥秘——在15分钟里,教师头脑里涌出的那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思,都是以教师一辈子的积淀和智慧为基础的。就像主持人电脑里的那些文件夹,承载的是教师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的信念与承诺。

    曾经我的教育格言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一个好老师”,那节公开课后,我加了一个字,“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学”字,饱含着我对老教师们的敬爱,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责任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等品质和情怀的传承。

    传承: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2019年教师节期间,于漪老师在病床上勉励广大青年教师:“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中,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我就是坚守了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什么是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师傅告诉我,思政教师的本分,就是为学生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就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走向世界的方法。

    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位青年教师告诉我,教师的本分,就是用自己的才情、情怀以及责任担当来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个孩子得到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研组长告诉我,教师的本分,就是本着“教学即研究”的理念,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天后天国家、社会、个人的需求和发展来定夺今时今日的教学。

    校长告诉我,教师的本分就是与国家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作为办校的使命。

    培训基地的主持人告诉我,教师的本分,就是点燃更多教师心里的那一团火,因为教师一旦觉醒,就会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就会有旺盛且经久不衰的内驱力。

    我说,中国教师的本分就是循着前辈教师用精神照亮的路,扎根于中国教育的土壤,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创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新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让我们共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想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