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厦门市集美区窗内小学
家校社“五同”共进 合力开启素养教育之窗
杨娜青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践中,如何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家校社教育资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厦门市集美区窗内小学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传承陈嘉庚教育思想,遵循校训,开展“五修”(修德、修言、修身、修艺、修力)教育活动,达成“五美”(品格美、学识美、体健美、艺趣美、劳创美)。特别是近年来,以区级课题为抓手,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优质家庭教育指导资源,构建“五同”教育模式(同心、同修、同声、同行、同向),以“修和协美”为核心创建家庭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强化责任,形成“五同”教育合力

    为了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养,窗内小学以提升家庭创新素养指导力为着力点,从针对性的同修课程、便利性的同声平台、丰富性的同行资源、科学性的同心队伍、系统性的同向评价等方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切实落实“五同”教育模式,强化家长及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力促家庭教育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优化“同心”队伍。学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邀请教育界专家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家校工作,以专业的师资建设协同育人。在“请进来教”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走出去学”,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集体“充电”,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目前,学校已有44名教师考取了“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此外,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提供多元展示交流平台,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与家校沟通,根据不同家庭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创建“教师与家长一对一”“团队与家长多对一”“专家与家长一对多”“学校与家庭多对多”等联动途径,育人能力逐步提升。

    二是创建“同修”课程。学校推出了“同修”课程,学生家长纷纷投入共育行列,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赋能育人的创新形式。在“窗内父母”进课堂活动中,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当老师”,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和年龄需求,设置不同类别的家长课堂。在“窗内父母”开放周活动中,学校邀请不同年级的家长深入课堂“当学生”。在窗内小学的各项活动中,不同特长的家长到校“当助手”,真正把“窗内”当成了家校共育的家,共同经营,共同成长。

    三是开发“同声”平台。学校不断探索共育模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窗内父母”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了“基础课程”“优选课程”“家风家训”等栏目,并设立了十余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全面满足家长碎片化、移动化、实用化学习需求,实现家长“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窗内父母’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课题为抓手,从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总结提升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利用窗内小学微信视频号展播由教师主讲的“家庭教育”育人视频,主题涉及“入学焦虑”“青春期问题”“亲子矛盾”“寒假心理调适”等话题,家长争相转发,反响热烈。

    四是拓展同行资源。学校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线,在育人过程中争取到社区、镇、区级层面的大力支持,利用“线上线下”家长会、家委会等路径及丰富的场馆资源,举办“面对面”对话式的“窗内夜话”活动,提高家长育儿能力。

    五是推进“同向”评价。学校以系统的评价体系协同育人,每年期末都会评选出班级及校级优秀家长、优秀家委及优秀志愿者家长,形成“点—线—面”家长综合素质评价立体模式,以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评价路径全面促进家长的学习。

    构建“修和协美”体系,促进家校社协同发展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窗内小学积极探索以“修美”教育为引领,打造“修和协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持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部署了四大努力方向。

    一是持续打造“窗内父母”家庭教育数字化服务平台。学校运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融汇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及互联网技术团队,以“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窗内父母’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课题为抓手,继续将优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以线上平台的形式整合到“窗内父母”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平台技术和专利赋能。通过搭建家庭教育一站式数智化服务平台,实现专业支持、精准学习、科学评测、危机预警、效果展示、数据分析的全面覆盖,形成家庭教育特色学校“一站式”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全面赋能家校社共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是继续开发“五同”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家校共育,构筑德育网络,高效推进“五同”课程,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促进家校和谐发展;开发多元化“窗内父母”课程,致力于家校社教育理念和顺转变。针对新生家长开设家长课程,帮助家长协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根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级家长的需要,通过开设父母课程、家长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针对毕业班家长开设小初衔接班,帮助家长调整好心态,促进孩子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三是完善“窗内父母”评价体系。以专业化促协同育人评价,通过建专家库、送专业课、办专业活动,助推家长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形成区域“‘窗内父母’帮帮团”“专研‘窗内父母’工作站”等家校社共育专业品牌,让家长们在专业化活动中感悟育人智慧、自省育人误区、调整优化育人策略。

    四是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不断开发家长学校课程,主动与宣传媒体、家长委员会合作,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各主体共同开发教学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研究等。充分引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可视化资源,让家校社协同育人学习场景更加便捷,为“修和协美”家校社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杨娜青)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