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
刘世强
视觉中国 供图

■理论特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面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习近平总书记站高谋远、胸怀天下,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理念与行动、目标与路径、要求与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论述,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宏阔实践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

    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回顾了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宝贵经验,郑重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战略行动。十年来,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携手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经历重大风险考验、取得积极丰硕成果,正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动荡变革加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对正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造福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以深厚文化积淀为历史根基。“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继承。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中指出:“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看来,古代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贸易繁荣、友好交往,而且“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一精神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蕴含着各国各民族正确的相处之道,引领着世界历史向前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以丝路精神为指引,再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盛景,把中国同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以实现合作共赢为核心宗旨。“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的博弈场,不是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而是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互利共赢的大平台。从中国自身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共建“一带一路”为深化新时代对外开放注入强劲活力,大大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地缘冲突对抗加剧,国际发展失衡严重,全球治理赤字加剧。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动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及世界各国交往,中国始终坚持树立正确义利观,崇尚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

    第三,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建设原则。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的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区别于一家独大或几方共治的霸权式治理,共建“一带一路”坚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开放姿态欢迎各国加入,以多边主义推动事业发展。所谓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所谓共建,就是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共同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地,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谓共享,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要最大程度惠及共建国和参与方,努力实现共赢、多赢。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这一原则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共建国家、联合国以及诸多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广泛响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伙伴网和朋友圈不断扩大。

    第四,以推进互联互通为重点内容。共建“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共同绘制出参与各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和美画卷。政策沟通是前提,中国与共建国家畅通沟通渠道,与联合国和重要地区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对接,搭建合作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强化战略引领。设施联通是关键,共建“一带一路”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讲话时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贸易畅通是主体,共建“一带一路”要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要内容,促进商品、技术、人员等的广泛流动,推动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资金融通是支撑,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多元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和充足资金支持。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人心相通是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与共建国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各领域合作,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标志性成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第五,以高质量高标准为努力方向。经过前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共建“一带一路”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更新理念,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共建包容共存、绿色环保、风清气正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目标定位,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合作领域,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将加强抗疫国际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抗击疫情作出独特贡献,建立起紧密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随着时间发展和实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合作理念、合作目标和合作领域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体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第六,以加强风险防控为重要保障。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共建“一带一路”面临重要机遇。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世界上肆意横行,国际冲突和地区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且不断扩散外溢,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对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巨大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好风险防控,共建“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境外风险防范,完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的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全力保障境外人员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教育引导我国在海外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

    第七,以良好舆论氛围为必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世界各界反响很大、讨论热烈,国际社会总体上持热切支持和高度认同的态度,但也不乏贬损、抹黑和诋毁的声音,诸如“地缘野心论”、“债务陷阱论”、“环境破坏论”不时出现。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在国际舆论场正本清源,营造良好氛围。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学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需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加快人才建设,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第八,以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为工作方法。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做好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左支右绌。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战略制定、政策规划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推动有关部署和举措逐项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必须切实抓好各方面统筹,包括坚持央地统筹,地方要找准定位,主动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谋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坚持东西统筹,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持政企统筹,政府要加强宣传推介、提供指导服务,企业要履行主体责任、发挥市场优势,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坚持内外统筹,鼓励国内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经营,也欢迎沿线国家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

    面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习近平总书记站高谋远、胸怀天下,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理念与行动、目标与路径、要求与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宏阔实践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面向下一个十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为精神指引,继续谱写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