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做柚子沉浮实验 |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一幼儿园以政策导向为依据,融合多方资源,开展园本生活课程研究,以此提高教师课程构建能力,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升家园共育质量。
直击问题关键 提升教师能力
在生活课程初探阶段,幼儿园对园所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发现教师课程开发基础相对较弱,在以往教育实践中,教师更习惯依赖既有教材组织活动,幼儿被动学习的现象居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幼儿园融合多方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维联合行动,提高教师课程构建能力。
以研促教,树立科学理念。通过培训、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理念。如在特色生活活动“我是小管家”研讨中,教师聚焦班级问题,结合各班幼儿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行动方案。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骨干教师先进行班本案例研究,再将实践经验分享至其他班级。从模仿到创新,一步步帮助教师建立课程开发的自信心。如在“柚子课程”开发初期,大(一)班教师带领幼儿先探索,再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平行班共享,集群体智慧,不断优化课程实践。
蹲班指导,推进课程深度研究。为更好地协助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教研部门通过蹲班观察,及时给予策略支持。如小班教师在“幼儿进餐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中,教研部门通过撰写观察记录、罗列观察数据,为教师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依据。
评价反思,提高课程实践行动力。定期以班级、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班本课程汇报,通过互评互学的方式,不断总结提炼课程开发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合理运用资源 转变学习方式
在生活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运用园所丰富的自然资源,尝试将自然与课程有机融合,自主研发“柚子课程”等,助力幼儿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在摘柚子活动中,幼儿计划、讨论、实施,失败后寻找原因,借助工具,求助他人,再次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表征、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自主性、社会性得以发展。
在柚子沉浮实验中,幼儿通过改变柚子的形态让原本浮在水面的柚子沉下去,然后提问“能不能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教师抓住该契机,为幼儿讲解“死海现象”。于是幼儿开始分工,有的去厨房借盐,有的准备容器和水,尝试着以改变水的密度为方向进行探究,结果失败了。幼儿开始反思和调整:将盐的用量从一包增加到三包,将小的玻璃盆换成大的透明盒子,将冷水换成热水,等等。几番尝试后,实验成功了。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幼儿的猜想一步步得到验证,不仅保护了幼儿的求知欲、探索欲,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妙家园社联动 提升共育质量
将生活课程延伸至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推进班级有效管理,增强家长对生活教育的重视度与认可度,提升共育质量。
班级围绕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开展“多样管家”活动。如创设“周五劳动日”,让幼儿参与班级清洁工作。这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和“工作”,从被照顾到主动照顾他人和环境,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在“我是小管家”活动中,设置“趣味管家”岗位。通过巧创“真竞聘”、巧设“实习期”、巧用“小老师”、巧立“总管家”等活动,逐步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与动手能力,强化幼儿的自信心与集体归属感。在“管家竞聘”“家庭小管家”等支线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为家长深入参与班本课程创设了机会。
班级利用社区资源,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游戏活动。如围绕岳阳建筑开展大型主题建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家乡建筑的结构特点及蕴含的文化;结合幼儿对身边“劳动者”的认识,开展多样角色游戏等。同时把握节日与时事,生成性开展多样主题活动,如母亲节,班级开展“我来当妈妈”体验活动,幼儿扮演妈妈怀孕的样子,切身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辛苦,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岳阳市一幼儿园在园本化生活课程探索与实践中,以教师能力为核心,梳理课程构建脉络,使教师从“依赖”到“创造”,提高了教师课程构建能力;使幼儿从“被动”到“主动”,转变了幼儿学习方式;使家长从“不解”到“理解”,提升了家园共育质量。
(刘美蓉 张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