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把坚持读书当成一种“信念”
袁乃玉

    近年来,瑶海教育一直重视读书工作,局机关和各中小学幼儿园先后成立了200多个读书共同体,逐渐形成了“领导带头读、教师主动读、学生喜欢读、家长参与读”的浓郁氛围。笔者结合近年来参与读书的经历,尝试解开区域阅读高地建设的密码。行之思之,原来我们一直把坚持读书当成一种“信念”,并始终相信选择的正确,相信坚持的奇迹,相信团队的力量。

    2007年9月,我从合肥三十八中调到行知学校任副校长,与时任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的徐文良一起,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反复的思考,确立了学校发展的三大支柱,即构建科学的教科研体系、引进一流的教育名师、成立促进教师学习的读书共同体。

    2008年3月,行知学校读书研究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我和徐校长在内,首批共同体成员13人。我们选择的第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共同体规定,大家按照每天一条建议的进度推进,读书心得可以专门写,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感想。每周三下午集中分享学习心得。每次确定3名主分享人,每人10分钟左右,其他成员每人2—3分钟。在3名主分享人中还要确定一名代表,整理大家的学习心得,在下周的大会上向全体教师分享。

    开始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自己读得不够深,不愿意当主讲人,我们就采用抽扑克牌的方式,看谁会“中奖”。渐渐地,大家变得越来越能讲,也越来越想讲,因此每次交流活动都要延迟结束时间。后来,为了方便大家,我们将每周的读书交流时间调整到周六上午,同样,到中午12点,甚至到下午1点多才能结束研讨交流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记得有一天,我接到市内一位专家的信息:“你们学校周武、周向荣二位老师,在全市中学数学研讨会上,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为依据的评课,让省市数学教研员都赞不绝口,也征服了我们参会的300多名数学教师。大家都惊讶,名不见经传的行知学校,怎么会有这么优秀的教师?!”

    是啊,2008年前的行知学校是公认的薄弱学校,要不是徐文良校长向区教体局立下军令状,保证会在2至3年时间内,让学校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随时都面临着停止招生的命运。可以想象,当听到专家反馈的这个好消息时,“行知人”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那天晚上,我以《行知学校的“二周现象”》为题,在博客中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我大胆畅想,只要我们把“科研兴校”之路坚定地走下去,行知学校前景喜人,行知教师未来可期。

    今天来看,行知学校“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已从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一校八区,其中包括中学、小学2个教育集团,共有700多名老师、1万多名学生的航母级大校。当初学校提出成为“东方明珠”的发展目标也已然梦想成真。

    我常常在想,一所薄弱学校成功“变形”的秘密是什么,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毫无疑问,其中一定有“因为我们选择了读书,并始终相信选择的正确”。

    2013年,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袁方正将读书共同体升级为行知书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一群草根教师用“读书”书写了闪亮的“成长册”,这背后是什么?是坚持,是把坚持读书当成一种“信念”,而所谓“信念”,就是相信,然后念念不忘。

    今年教师节前夕,一个青年教师在发给我的祝福短信中表示,走上工作岗位已有几年,一直觉得自己虽不甘平庸,但可能是自身悟性不足、努力不够,所以成长不快,几次参加赛课都成绩一般,感觉很惭愧……

    我给他的回复是:“当感觉教学的进程举步维艰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通过阅读引入源头活水。此时,读书可能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一个人读书又未必有效,建议加入一个学习型组织。然后,要做的就是‘相信’——相信选择的正确,相信坚持的奇迹,相信团队的力量。”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