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应用为要 育人为本 给学生合适的教育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纪略
李明清

    2023年是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建校20周年,既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学校迈向未来的新起点。自创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文理兼容,应用为主,工科优先”的专业建设思路,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六个强化”,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生物工程专业被列为湖北省教育部门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线下一流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倡导“一师一优课” 提升教师素养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水平。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每名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有专长,学校倡导“一师一优课”,提升教师素养,淬炼育人能力。

    树立师德标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持续开展“师风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领导干部“双带头”,既带头“求学”,更带头“正身”;邀请专家现场讲解,分享师风师德建设经验。“新院之声”开辟专栏,推出“心中好教师”,表彰“三育人”先进分子,树立师德标杆;学校通过专家引领、领导示范、教师争先,汇聚育人力量,落实师德为先。每年一批教师被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两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推进“青蓝工程”,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持续推进“青蓝工程”。一是教学扶弱。为了帮助新上岗教师站稳讲台,学校聘请高校名师教授为导师,“一帮一”结对子,导师讲课示范,到课堂听课指导,在课下技能训练,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能手。二是科研培优。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聘用科研导师,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确定科研方向,争取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教学后劲足。十几年来,学校推进“青蓝工程”12期,先后聘请指导教师近百名,确保所有青年教师有人引路、有人帮扶。

    强化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为了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倡导“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职业”,要求教师既能讲知识源流,更能讲知识应用。因此,要求教师既会“讲”,也会“做”。学校出台了《“双师双能”教师认定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触先进生产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几年来,30%的教师到企业锻炼,40%的青年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搭建竞技舞台,展示新型教师能力。开展教师公开示范课、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能手竞赛等活动,及时发现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和学习。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教师将赛项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以赛促能、以赛促教、转化成果的效果。

    重视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出台《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一师一优课”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从教师和课程两个着力点入手,联动推进,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落实“一生一方案” 促进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制定了“一生一方案”。“一生一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求,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明确一个发展路径、取得一份职业技能证书、训练一项体育特长、培养一项艺术爱好、获得一份学历证书。“一生一方案”的提出,既强调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也突出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明确一个发展路径。引导学生进入大学就有清晰的发展方向。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一是选择以专业素养为重点,提升学历;二是选择以职业技能为重点,面向就业。通过入学教育,每名学生心目中都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路径。对于选择提升学历的学生,学校以专业素养为重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开展考研辅导,设置考研自习室,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提供一切措施支持学生考研,部分专业考研录取率长期保持在20%左右。对于选择面向就业的学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取得一份职业技能证书。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取得面向就业的职业资格。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之一,学生毕业要求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学分。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学校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职业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组织开展校内职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近年来,毕业生全部获取职业技能证书。

    训练一项体育特长。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深入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引入“步道乐跑”APP,将该APP跑步成绩作为体育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积极组织秋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活动。同时,对于不适宜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引导其参与桥牌益智类体育运动。近年来,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荣获第七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特等奖。

    培养一项艺术爱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学校依托公共选修课、网络选修课等平台开展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等美育通识课程建设。丰富“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广泛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赛促美,以美启智。发挥大学生艺术团、音乐社团载体辐射功能,培养学生艺术爱好。连续五届获得湖北省高校原创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获得一份学历证书。学历证书是学生完成学业后的重要证明。学校通过“抓两头,促中间”,营造良好的学风,学校每年奖励“十佳学子”,评选优秀毕业生,树立标杆,以此引领学风。同时设立学籍预警制度,定期对学习掉队的学生予以警示。学校不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确保专业设置和教学运行的水平,为学生获得高质量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学生毕业学年,学校安排专职人员对毕业资格进行初审,对毕业困难学生提供补救措施和学籍异动处置。学校坚持教学不打折、考试不放水、学习不减量、服务不漏人,真正做到学生无怨气、证书有质量。毕业证书的作用不仅仅是证明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在于向社会展示学生的努力和才能,是学生走向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支持。因此,获得一份学历证书是学生大学生涯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学校“一生一方案”具体内容之一。

    凸显“一系一特色” 提升育人实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好的教育应该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积极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采取更为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模式,积极打造育人品牌,提升育人实效。

    新文科建设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的稳固塔基。通过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在阅读中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新生入学就发放100本必读书目,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每个学期进行读书笔记评比,评选一次“阅读之星”。将班级早自习和社团组织的晨读活动相结合,琅琅书声唤醒校园。与图书馆密切合作,开展千人入馆活动,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评选“入馆之星”。根据专业要求,积极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曾获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杨璐表示:“多读书、读好书,平时的积累很重要,让我们身上散发浓厚的书香气息。”湖北省高校第二十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文静说:“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有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能在读书中得到答案!”

    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高校与家长互动机制很有必要。“牵手成长工程”育人模式,有效弥补了日常管理中的一些不足。各班级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建立详细的“一生一册”学生信息库,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配合度和认同感。每年开学前后关键时间节点,将《致家长一封信》告知家长。学生回家后,及时回复“报平安”,并向家长核实学生去向。定期举办线上家长会,让“五湖四海”的家长们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邀请部分家长共同参与处理有些学生工作中的棘手难事,形成家校协同育人良好局面。孝感市第八届“十大孝子”提名奖获得者孙丹丹说:“我从小被爷爷奶奶抚养,在校四年,教师经常家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教师就是我的父母。一定要珍惜和善待我们的亲人,好好学习,报效社会。”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丁建喜说:“毕业后,我创建了IT公司,这得益于在校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教师手把手指导,让我在国家计算机类竞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竞赛和科研极大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团队共同开发了《湖北工程学院疫情防控动态监测系统》,方便全校师生各类疫情数据统计分析和管理。”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导师制”的“以赛促学”育人模式,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日常管理。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成立科研团队。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蓝桥杯、“互联网+”、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唐杯、智能车、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等各类大赛,每年均有较好成绩。

    新生入学就对每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有考研升学意愿的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份职业规划,实施以“考研升学”为抓手的“学子培养工程”育人模式。通过开展考研辅导和经验分享,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此外,还设立了考研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新的考研信息和资源,定期邀请往届考研成功的校友回校分享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办学20年来,学校考取硕士研究生800多名,考取博士研究生40多名。优秀杰出校友、青岛大学教授龙晓静说:“母校考研升学氛围浓厚,独具特色。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对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校把“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作为办学的重点方向,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育人特色。利用地理区域优势,依托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将师傅请进来,把学生驻进厂”,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激发育人活力。一是聚焦学校教学薄弱短板开展“送教送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是聚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实践教学,形成“集中培训—分散指导—达标考核”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出师就能学到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好工作。

    坚持“两个结合” 强化育人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为先,将职业训练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模块,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教育”铸就学生专业的基本品格,学校坚持“三不变”(培养目标不变,培养规格不变,培养路径不变);通过“职业训练”,做到“两加强”(加强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职业的对接,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模块。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智慧赋能,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强化校企合作,重视协同育人,校企互派实践导师,学校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培训学习,企业派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三是重视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把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四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训练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校多措并举,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参加学科竞赛、考级考证,成果丰硕。近3年,学生获省级三等奖及以上196项;法学专业国家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20%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次性通过率70%以上;每名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合格证3个以上;高质量就业明显提升,从2.29%跃升至30.85%。  

    着力构建校园文化 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根植孝感市传统孝文化的丰厚土壤,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深入汲取孝文化精髓,以孝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明德启智”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将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明德润心,构建大学生育人新模式。被誉为“90后最美大学生”“捐髓救人、捐款助人”的田强说:“我仅仅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他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小男孩配型成功时,义无反顾千里赴京捐髓救人。学生田强捐髓救人并不是偶然,这是学校以“孝德”教育为切入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田强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孝感市的一大品牌,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助学、助困、保护环境等各项活动,还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赋能乡村振兴,发挥知识、技术优势,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技服务,将农村产业振兴引向深入。

    桥牌是兼具知识性和智力性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头脑、拓宽视野、增强交流能力。学校将桥牌运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学习桥牌的兴趣,取得了文化育人的良好成效。

    省市共建的“湖北省大学生桥牌协会孝感基地”“孝感市桥牌协会培训中心”成为孕育学校桥牌运动的摇篮。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桥牌比赛并屡获优异成绩,学校还多次承办各级各类桥牌比赛与活动。同时,学校开设桥牌相关课程,全面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2023年,学校承办了湖北省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学校代表队荣获女子双人赛、混合双人赛、混合团体赛3个项目的冠军,女子团体赛亚军以及公开团体赛季军,继续以全省高校领先水平,擦亮了学校“桥牌启智”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推手,多“节”并举,以节载德、以节促智,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静璇书画社、纵横棋社、南风文学社、建筑创作协会等学生社团活跃校园,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节日活动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校学子的大学生活变得有益有趣,且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培养出孙晓涵、赵楚南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学生获得第八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育人根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发挥党组织作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位一体的“党建+”育人模式。

    “党建+思想引领”,把握育人基本准则。学校通过主题教育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党员干部联系寝室的“同进工程”,指导寝室文化建设,搭建师生交流新平台,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党员干部定期深入学生宿舍,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学校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锚定学校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师生所盼的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和问题整改,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勇当党建排头兵,争做育人领头雁。学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上率下,党委书记带头讲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多名教师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以身示范、以身立教,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增强。

    “党建+实践引领”,激发育人生机活力。学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体验基层的真实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奋进实干。学校组织“青马班”学员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培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基层一线提能力、促就业、助振兴,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校扎实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暑期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解决家长关于教育问题的困惑。

    “党建+组织引领”,筑牢育人组织根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党支部的发展,推进建设“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建设在育人工作中的“支点作用”,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各个党总支围绕“狠抓教学质量,服务学生,维护稳定”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学科竞赛亮点,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积极探索党务和业务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推动基层党建不断取得新成效。信息工程系入选2023年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名单。该系依托“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子的成长,实现了党支部建设、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有机融合,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更多党支部的建设。该系严把学生党员发展的考察关、程序关和质量关,制定完整规范的发展考察流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矢志不渝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学生中心需求导向,重视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党建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院长 李明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