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理论铸魂、文化固本、实践笃行”育人体系——
“大思政”助学生百炼成钢
本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唐振华

■关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关键词:立德树人

    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突破校园围墙将思政实践基地建在西柏坡、设在钢铁企业,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下沉落地……近年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聚各类资源、汇聚多方合力,探索构建了“理论铸魂、文化固本、实践笃行”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其经验成果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

    理论铸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通互融

    “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生活水平提高了,当代青年还需要艰苦奋斗吗?”“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社会理想与我有关系吗?”……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思政课堂上,类似关注学生思想困惑、回应学生关切的“菜单”比比皆是。“我们的思政课可谓有趣有料,让我重燃奋斗之火。”该校已经专接本的学生梁振巍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点餐式”“故事化”教学以来,思政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学校强化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成1门国家精品在线课和3门省级精品在线课,形成精品思政课程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为本,优化内容供给,配套开发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等3部辅学读本,推荐阅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自编《百年青春—— —百篇党史故事》读本,让思政内容“实”起来;统筹专业特色与思政底色,将钢铁精神——钢铁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自编《百炼成钢—— —百篇工匠故事》,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信手拈来的思政素材,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起来;强化问题导向,及时回应学生思想困惑,结合专业开发模块化思政教学素材,实施“故事化”“点餐式”教学,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以全课程育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

    文化固本,打造“钢铁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文化

    “在冶金熔炼技术讲解中把工匠精神融进来,培养技能的同时,通过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或者优秀毕业生成长故事,将执着奉献、精益求精、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每个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月波都会和材料工程系冶金教研室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探讨如何将“钢铁精神”等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程。

    学校将燕赵民间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柏坡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以钢铁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观念及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形成具有家国情怀、红色基因、钢铁精神的学校特色育人文化,凝练“铸民族魂、琢大国匠、做钢铁人”育人理念,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实施“文化赋能”等4项计划,打造富有冶金特色、融入“钢铁精神”的校园景观及文化群落,以文化润心,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内化于心”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实践笃行,“校地对接、项目带动”实践育人

    “5年来,累计跨越25836公里,迭代志愿者2060名,服务时长321600个小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文化推普等‘陪伴’9500余次。”这是该校众多志愿服务团队中的一支——“童伴同行”志愿服务团队聚焦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校、企、乡三方联动,打造的“童伴云自习”“童梦课程包”等板块服务链,形成了“一对一”陪伴红区老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学校建立校地对接长效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分、设定时长、规范要求、全员参与,并创新实践形式,打造“行走课堂”,实施六大实践育人计划:对接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实施“红色领航”计划;对接张家口怀安县等贫困县村,实施“青春接力”共同成长计划;对接社区街道,实施“微光公益”计划;对接名企,实施“走进职场”实践提升计划;对接家乡建设,实施“返家乡”计划和“创新创业”共育发展计划。以项目为带动,打造以技术服务为主的“青橙工作室”、以志愿服务为主的“华礼绽放”等多个项目品牌,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增强信仰信念,实现“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集聚资源,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基地”育人载体

    “从不知道到了解、感动、感兴趣……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红色记忆’实践基地的魅力,每一次讲解对我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精神洗礼。”作为“红色记忆”宣讲团副社长,该校材料工程系大二学生蒋福德每周都要去“红色记忆”实践基地为参观人员进行红色宣讲,自2016年该社团成立以来,宣讲团已累计为6万多人提供宣讲服务。

    学校构建智慧党建组织育人、心云系统心理育人、到梦空间活动育人等线上平台;融通政府、企业、社会等校内外资源,“一地一主题”,突破校园围墙,将基地建在西柏坡、搬进抗大纪念馆、设在钢铁企业、开到正定塔元庄,打造“开放式”思政教育基地;围绕全方位素质培养,在校内建设“红色记忆”展馆等思政教育基地,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等传统文化基地,第二课堂体验中心等素养培育基地,河北省金属材料深过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专业实践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双创培养基地,把思政大课堂建在实训室、搬进学生宿舍、设到展室,通过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基地”育人载体,支撑“大思政”育人落地落实。

    汇聚合力,完善全维度“四合”育人机制

    “老师,我对于我们健康管理专业的认识有些迷茫,不知道和护理专业有什么不同。”日前,在该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问学中心,一名学生正在向学业导师田彦杰请教。自从学校探索建立了全省高校首个“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直属党支部,不仅实现了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而且还开展“书记、校长下午茶”活动,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和“问学中心”,开展师生对话,随时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校合汇多方育人力,强化组织保障,以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建设为依托,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下沉落地,形成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的多方联动机制;合上育人课,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互学”,建立与15个专业群相匹配的联合教研室,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育人机制;合搭育人台,构建政府、社会、学校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定点化、常态化、融入化的实践育人协同机制;合把育人关,开展毕业生追踪调研,开展企业家长满意度调查,动态记录学生思想、身心、文化、创业等素质,形成“学校—企业—家长”多主体评价机制,通过构建全维度“四合”育人机制,保障“大思政”育人行稳致远。

【专家点评】

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落地见效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刘宝民

    2022年职业院校立德树人领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凸显聚焦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聚焦关键课程和课程思政、聚焦育人体系和模式、聚焦文化传承的时代特征。其中,一等奖成果《“理论铸魂、文化固本、实践笃行”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结合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特点,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校构建了党委、学工、教师、社团等多方联动机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学机制,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同机制,学校、企业、家长多主体评价机制,形成了合汇育人力、合上育人课、合搭育人台、合把育人关的模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落地见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