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教学资源和装备建设,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三者中,教学资源涉及的范围最广,涵盖的要素最多,是我国职业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争取国际教育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建设中,院校须落实三个“聚焦”:聚焦服务需求,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聚焦职教属性,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聚焦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切实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聚焦服务需求
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
从政府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际产能合作等为方向。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立足区域发展和“走出去”需求,规划打造具有区位优势和“走出去”产业特色的资源。要对外讲好涵盖职业教育、文化、企业发展在内的中国好故事,服务国内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中外民心相通。
从院校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认知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和机遇,促进办学理念向“国际”转变,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服务能力为方向。院校以资源互动作为桥梁与国外政府机构、院校等建立联系,一方面有利于锻造一支熟悉国际教育理念、深谙外事规则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升资源的质量和在目的国的适用度,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从企业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区域“走出去”企业海外业务,助力目的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院校应积极与区域企业、产(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等合作,针对区域“走出去”企业的业务,多方共建教学资源,并将资源用于校企合作开展的来华留学教育和企业海外员工培训项目,推动资源跟着企业“走出去”。
聚焦职教属性
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
一是突出资源的系统性。系统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资源构架、模块内容、教学功能、呈现形式上自成体系,结构合理,能依托建设专业或专业群,全链条、精准化地对接目的国产业需求和“走出去”企业岗位需求。院校可参与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借助资源库的系统架构,构建“语言资源、文化资源、专技资源、职业资源”四类资源组成的资源体系,通过配套集音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资源“走出去”形式,适应学员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是突出资源的产业性。产业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不与产业融合,资源就缺乏生命力。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走出去”企业,依托办学基础好、产教融合工作突出、对行业产业需求反馈迅速的专业,深度了解目的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符合目的国产业层次和水平的中国技术、工艺及工程案例引入资源建设,并在使用过程中依据反馈不断完善,切实做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提升资源的产业化水平,筑牢资源“走进、走深、走实”的根基。
三是突出资源的可评价性。可评价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保障。院校应建立涵盖资源科学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产业契合度、服务企业数和境外培训人数、经目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认证的资源件数等评价点。建立院校自评、“走出去”企业诊断和目的国教育管理部门或合作院校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采集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绩效数据等,实时开展建设质量评价和使用认可度评价。可参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资源的质量认证和评价方案。
聚焦推广应用
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
一是实现资源多语种化。资源在“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多语种文本问题。职业院校应做好资源的多语种文本编译工作,配备目的国语言的操作手册或使用说明,尤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阿拉伯语和俄语文本的翻译力度,扩大资源推广使用的受众市场。
二是拓宽推广路径。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参与省级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教育、中外校群合作平台等国际化项目,加强与外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的交流,对外推介教育资源。依托境外办学项目,将资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扩大资源在目的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资源进入目的国院校乃至区域、国家教育体系。同时,“走出去”企业应与院校一起,广泛开展与业务所在国的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以点带面产生集聚和示范效应,提升资源的竞争力和“走出去”的影响力。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可牵头成立市级及以上层面的资源建设工作组,立足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布局资源建设与推广战略,并研究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指导意见等。组建以研究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核心要素的智库,开展教育“走出去”风险防范、目的国的职业教育和法律法规、国家间职业资格框架对接等研究,为资源推广应用提供指导和保障。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