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记者不久前走访眼科医院、幼儿园等场所发现,我国6岁以下儿童远视储备出现消耗过快的情况。有机构对全国310万名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6岁儿童中有45%失去远视储备。儿童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的现实敲响了一个警钟,呵护儿童视力健康有必要将关口前移,关注儿童的远视储备情况。 现实中,很多家长可能对远视储备不够了解和重视,直到发现孩子近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时心急火燎、四处求医。例如,每到暑期,经常有新闻报道不少家长四处奔波,试图矫正孩子视力。有的甚至轻信市场上所谓的视力矫正“神器”,既没有控制住近视度数,也没有帮助孩子恢复视力。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将科学防控的关口前移,就意味着给孩子的视力健康多上了一道“保险锁”。关口前移的重点在哪里?容易被忽视的“远视储备”是关键一环。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强调了远视储备量年龄范围和对近视防控的意义。该指南强调,儿童的视力发育要经过“正视化过程”,即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儿童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成近视的缓冲区。这也意味着,如果儿童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例如,有眼科专家指出,如果一个6岁孩子有100度的远视,那么小学期间发生近视的概率比较小;如果6岁时远视储备消耗完了,小学期间出现近视的概率高达80%。 现实中,正是因为不少家长对孩子远视储备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反而错失了科学防控的关键环节。例如,很多低龄儿童家长误以为近视是上学后才发生的事,疏于对孩子幼儿阶段的视力监测和防控。还有的家长错误理解孩子视力优秀的标准,却不知近视的隐患早已埋下。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是孩子视力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科学的近视防控方法,重视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学龄前家长可定期带孩子去医院眼科进行检查,了解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如果发现远视储备不足,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查找孩子在用眼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近视防控的策略方法。 呵护孩子的视力健康,不仅要靠家长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儿童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建立视力档案既是必行之举,又是民心工程。这需要医疗卫生机构与家长、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对接机制,包括进一步增强新生儿父母在0至3岁期间对孩子的视力保护意识,对怀疑远视储备不足及有近视高危因素者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 科学诊疗与矫治,是视力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走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诊疗与矫治的对象不仅仅是已经有近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视力正常但存在近视高危因素或远视储备不足的孩子,以及裸眼视力下降者,都应被纳入科学诊疗与矫治的范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管理。 儿童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携手发力,将防控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达成更好呵护儿童明亮“视”界的共识。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