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被称为“中国工业摇篮”,是东北地区的工业老城,素有“东方鲁尔”“机床之乡”之美誉。沈阳市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区,孕育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近年来,铁西区立足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站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汲取铁西文化之魂,铸学校之风格,铸学生之风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基,使学生终身受益。
▶▶整体布局 保障实施
铁西区从区域层面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构建“统筹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强化实施队伍建设、各校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结合铁西工业文化、地域资源、特色产业,探索以文化传承、职业体验、生存生活技能、探究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制度保障实施,出台了《铁西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铁西区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制度》等政策文件,让工作的落实有章可循;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日程和年度工作要点,进行体系化、品牌化的实践探索;同时铁西区教育督导室对各校劳动教育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将劳动教育开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比细则中。以上举措保障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认真有效实施。
▶▶专业引领 锻造课程
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区域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打造“模块—领域—主题—课程”四层级劳动课程体系。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为目标,以校内特色课程、校外劳动、社会服务劳动为模块;以老工业基地的工匠精神为研究领域,设计相关教育主题,打造具有铁西老工业基地特色印记的劳动教育课程。铁西区在理念及实践上拓宽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
▶▶区校齐抓 特色建设
区域层面开发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这既保证了劳动课程的正确实施,也体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发展。各校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劳动周课程、校外实践课程,还有学科融合课程,使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与丰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具备良好的劳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让“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学校将学生活动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将以往的德育活动如各种纪念日、学雷锋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校不定期开展的义务劳动按其实施规律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实现有主题的劳动、有意义的劳动。
▶▶区域共研 提升品质
区域学校成立专项课题研究组,开展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策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学科教研员和各级骨干教师一道组成研发团队,探索学科教学内容与铁西工业文化印记的整合,进行依托铁西工业文化主题的课程设计,形成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队伍和校本课程研发团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培育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课程做成序列课程,以课程群建设实现资源的创新性应用。
▶▶实践育人 滋养沃土
挂牌一批“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如“中国工业博物馆”定位为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工人村生活馆”定位为劳动工人生活体验基地,“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辽宁坤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为现代工业科技实践基地,“沈阳志远职业中等学校”定位为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辽宁同富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定位为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沈阳雷锋朗诵团校外少先大队”作为老工业基地精神及劳模故事宣讲的专业团队。而劳动公园、1905文化创意园、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业主题公园、特色文化街区定位为课余生活时段的劳动教育体验基地,将老工业基地的工匠精神每时每刻渗透到生产活动中,以老工业基地的优秀资源助力新时代劳动者的培育。
▶▶落实评价 促进成长
以区域为基础,家、校、社协同,建立区域特色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表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一至二年级侧重学生劳动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劳动自豪感”、了解“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等;三至六年级侧重形成崇尚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懂得“劳动分工、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工种产生的价值”等;七至九年级侧重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与科技结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懂得“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的道理等。
劳动教育是对教育起点的回归。铁西区通过对老工业区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让无声的钢和铁、血与汗唤出了新时代的新声。通过家、校、社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营造出了全社会、全方位、全时段劳动教育氛围。在此期间,铁西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以沈阳市冠军的成绩参加省、国家级别劳动教育实验区的评选,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夯实了根基。
(沈阳市铁西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贾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