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把握三大关系,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何旭娟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思政课”育人效果达成的关键环节。当前,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关键要把握和处理好“破”与“立”、“小”与“大”、“统”与“分”这三大关系。

    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堂相衔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深化对思政课所学理论的认同,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需要更新的理念、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开展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树立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比重或单独开设“大思政课”实践课程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实践体验活动,将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体悟和认识,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并进。

    破除重实践教学形式轻育人效果的观念,树立以育人目标达成情况来评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一体统筹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探索建立全要素融合、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发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避免简单重复或“多张皮”现象,保障实践教学育人成效。

    破除重实践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的观念,树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量质并重、以质为先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彰显活动的育人功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意度。加强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督导检查,建立教师、学生、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

    “大思政课”强调要把大学生思政教育场域扩展到广袤的社会之中、天地之间,让大学生看到伟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现实。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脱离了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转化,思政小课堂往往枯燥空洞、难以保证育人效果。离开了思政小课堂的引领支撑,社会大课堂则容易流于形式、偏离正确的育人方向。因此,高校应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坚持“小”与“大”紧密结合、创新融合。

    引入社会大课堂的丰富资源,提升思政小课堂的鲜活度。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一方面把社会鲜活的教育素材引入思政课堂,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立足校园也能“深入”基层一线“观察”真实的社会。另一方面把社会优质的思政“师资”请进校园,让各类先进典型、各行各业优秀代表等来校进行交流分享,结合时政趋势、社会热点等开展思想引导,传递时代价值,引领学生成长。

    发挥思政小课堂的理论优势,确保社会大课堂的方向性。要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树立正确价值立场、明确人生目标方向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体验的内容、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场馆的育人功能,倡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乡村等支持和参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分类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方便大学生就近开展红色体验、国情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锻炼。

    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能动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必须注重“统”与“分”的结合,既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统”的机制优势,也要强化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责任,注重突出“分”的导向效能。

    要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构建上坚持“统”中有“分”。高校要建立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密切配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校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解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责任和目标,防止其各自为政或资源重复投入。同时,各二级院系也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院(系)层级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署安排,确保“大思政课”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衔接,形成院系特色。

    要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中体现“统”“分”结合。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通过制定教学大纲、集体备课等方式,使之既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日常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又能体现学校独特的育人目标、文化特色。同时,要坚持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学校整体统筹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二级院系的积极性、能动性,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培养需要,自行设计自选动作,使“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形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有序、精准有效实施的局面。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校长、湖南省“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湖南女子学院]负责人;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名师工作室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室”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