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报道,某些高校存在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问题,部分媒体将大学生出勤率低简单等同于学生不爱学习。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进行归因,应从多角度分析。 毋庸置疑,课程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当下,部分大学过于注重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导致一些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在科研上,在课堂教学上投入精力过少,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认真上课责无旁贷。但不可否认,大学期间的部分课程存在相当的学习难度,使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消极应对。当然,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到了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像高中时期那样全力以赴“拼学习”,从而产生心理懈怠。此外,高校对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约束也相对松散,没有把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纳入重要的课堂管理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 笔者认为,应当用“心”打造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体系,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效果的评进行整合,使之融合为统一整体,才能让学生“心”重回课堂。 要“专心”投入教学。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在教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激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中,潜心思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质疑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要“精心”设计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的“心”回归课堂的根本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兴趣,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协同学习,积极参与学生课堂。应强化学生合作交流,让他们相互交流想法,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不仅是严肃课堂的一种调剂,也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要“细心”安排测评。学校应倡导以综合评价为导向的学业水平考核改革,加强过程性考核,增大平时成绩占比,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同时,在课程结业考试中加大主观分析性试题比例,并在试卷中增加具有一定挑战度的附加题,考查学科最新进展、学生创新思维等,以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让学生在大学中“心”有所属,快乐成长。 (作者系本报见习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