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8日 星期四
在海外办一所“接地气”的大学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办学纪实
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欧阳桂莲 戴佩琪

    ■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近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工学院助理教授刘俊延博士荣获马来西亚“国家杰出青年教育工作者”称号,这是该校教师第三次获此奖项。

    作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先锋者”,2016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迎来首批新生。多年来,该校坚持服务当地经济,致力于办一所“接地气”的大学,得到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高度认可。学校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加强与国内的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服务“一带一路”

    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及相关制品生产国。“我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帮助马来西亚解决了棕榈油提炼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助理王惠琼介绍,学校还与马来西亚棕榈油局联合开发了新型催化剂,用于从棕榈油和棕榈脂肪酸的馏出物中生产绿色柴油。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量了马来西亚人才需要。

    目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所设的专业大都是马来西亚急需,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金融学、国际商务等。

    “我现在正在开发研究提取一些植物成分,用于农业种植,这项技术在东南亚很有市场。”叶瑞强是马来西亚籍华裔,他现在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海洋生物专业教师,“在这里既可以得到厦大本部的支持,还可以依托‘中国—东盟海洋学院’这一平台开展科研工作,所以前景非常好”。

    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像叶瑞强这样的华裔教师还有不少。据介绍,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现有教师300余名。“我们专业,教师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马来西亚的,还有来自德国、伊朗等国的。”该校新闻与广告学专业负责人王昌松介绍。

    4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聚集在这里,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推开世界之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创办以来,共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未来,厦大还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科研交流,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贡献厦大力量。

    深入了解中国,拓宽国际视野

    “我从小会讲闽南话和粤语,还会讲本地的马来语。”李慈昀介绍,她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爷爷是福建人。2020年,她来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学习中文。

    来到学校,李慈昀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除了获得一等奖学金,还在2021年荣获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奖学金。

    李慈昀准备继续深造中文。她说,自己同时懂中文、马来语、英语,再经历在学校的熏陶,令她对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有了新的认知。对今后的发展,李慈昀信心满满。

    “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的到欧洲工作、有的到东南亚和西亚工作,很多都在跨国公司任职。”王昌松介绍。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除了汉语言文学和中医学专业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外,其他专业均采用英文教学。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路易斯·迈克尔在学校学习国际商务,他说:“通过结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朋友,我了解了许多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传承厦大基因,弘扬中华文化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位于吉隆坡西南45公里的雪兰莪州沙叻丁宜,临近吉隆坡国际机场和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布城。校园建筑总体沿袭厦大本部的“嘉庚建筑”风格,本部的芙蓉湖也被复制到这里,且名称不变。可以说这里是一个“浓缩版”的厦大。

    为了传承厦大校园文化,本部经常派出教师来这里任教,分校也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到本部交流。

    王一菊是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师,现在她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任教“控制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很多教师把厦大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带到这里。”王一菊说。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还开设了戏曲课。“戏曲课让我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练习过程中我对戏曲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曾选修过戏曲课的马来西亚学生汪修贤说。

    在这里,中文和中医等包含中国元素的学科很受欢迎。来自马来西亚的曾茁颖是学校中医系大三的学生。她说:“学校满足了我在本地学中医的愿望,中医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曾茁颖计划毕业后到厦大本部攻读硕士,以后回马来西亚弘扬中医文化。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目前有5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有不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比如,感受汉字古诗之美的华文学会、探索中国古代乐谱的雅南华乐团。学生在社团中感悟中华文化,激扬青春。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说:“我们希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跨文化交流人才,学生将来能为中马、中国同东盟的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