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壁垒被打破,企业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被激发出来,一大批企业家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成长成熟。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相继涌现出一批在新兴信息产业中不断探索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国际市场蕴含着更多机遇,任正非等大批企业家竞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芯片等领域继续开拓进取,取得骄人的业绩。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勇于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努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经济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在发展思路。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是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典范。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乡镇企业成长为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靠的是不断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试行承包制,与大多数人的观望不同,鲁冠球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主动向乡里承包了万向节厂,开创了浙江企业承包改革的先河。1984年,万向节销往美国,创造了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的历史。2000年后,万向集团先后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百年老店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美国UAI公司。鲁冠球认为,敢闯才能出新,他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带领万向成为中国成功上市的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乡镇企业。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鲁冠球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新在管理模式。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带领海尔从一个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全球化企业,被称为中国制造业的标志性人物。在海尔持续壮大的过程中,张瑞敏一方面狠抓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始终以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自1984年创办海尔以来,张瑞敏一直坚持探索管理创新。2005年,他再次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将中华文明的系统论思想与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分布式思维结合,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即把用户和员工连接在一起,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总裁(CEO),并组成直面市场的自组织,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张瑞敏的企业管理实践,是不断颠覆旧想法、提出新思路的过程。
新在关键技术。曹德旺,被誉为“玻璃大王”,是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可以说,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玻璃”。为此,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努力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玻璃技术。科技研发过程中,曹德旺果断拒绝外国公司提供的玻璃技术,坚定创新自信,绝不受制于人。正是因为曹德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福耀公司牢牢掌握了无可替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凭借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抢占全球市场,顺利攻克了“卡脖子”难题,将福耀玻璃打造成为高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为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作出了贡献。
新在激励机制。任正非,被誉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43岁时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寓意“中华有为”。20世纪末,面对国外垄断产品技术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他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努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华为已拥有了一个由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和六万多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系统。任正非还致力于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实行全员持股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靠创新,华为屡次突破外国技术封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引领者。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点燃更多科学的灯塔。
优秀的企业家犹如中国企业界的一面面旗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中国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内经济面临多重压力,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新时代的企业家要不断创新,推动企业实现更大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