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春风化雨铸师魂 丹心向阳别样红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十周年之际
唐洪波 佟丽娟
学校师生参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蒙藏学校旧址
和字碑

    又是一年秋韵美,又是一载丰收时。在这丹桂飘香、硕果满枝的美好时节,迎来了中秋节与国庆假期的完美邂逅。

    百十芳华,弦歌不辍。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民大附中”)迎来建校110周年。在十年前的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民大附中全体学生回信,信中强调: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殷殷关切系真情,声声嘱托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学生的回信,让全体师生和校友们顿时沸腾了,纷纷用手机、网络等向亲友们传递着自己的振奋和喜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更是高度重视,当即召开师生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民大附中师生,也是对全国所有民族教育战线师生的巨大鼓舞和殷切希望。我们务必逐条逐句地深入研究、深刻领会、扎实学习,并转化为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时任民大附中校长田琳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道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之源,更指明了学校必须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的光荣使命。”时任民大附中党总支书记的佟丽娟说。

    学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就如何引导师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了翔实的部署: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以“专题”或“教学单元”的形式予以呈现;二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为学生厚植科学文化素养;三是在“活用教材”中为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四是在“文化浸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间已整整十年,可对学校的师生们来说,仿佛就在昨天。十年来,学校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遵循“三个着眼”——着眼有形、着眼有感、着眼有效,常态化举办“三交”(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师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阿慧是学校2013届毕业生,也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执笔人之一。当她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再次看到校园里的“和”字碑塑时,马上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2013年是学校建校100周年,我和同学们带着期待和兴奋,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们特别汇报了全校同学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阿慧回忆道。

    “我是一名‘80后’教师,也是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以及回信的亲历者。十年来,校领导一直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作为头等大事,而且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虽然我每天都过得忙碌而紧张,但一想到总书记的回信内容,我就感到无比充实且快乐。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我感到格外幸福。”青年教师杨金雪说。

    “在充满魅力的美丽校园,我几乎每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内容,也几乎每天都会感受到体现民族团结的一幕幕……就拿前几天的艺术节来说吧,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多个民族,每名同学都穿上了自己民族的服装,围成大圈手拉手跳舞。舞台背景音乐播放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不由得想起歌曲《国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些美好的画面充分展现了我们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学生韩孟宜说。

    也许有人认为,时光的无影无声会淡化一所学校在人们心中的记忆。然而,随着学校建校110周年的临近,却又一次让我们的目光穿过辉煌的历史云烟,让悠久的往事渐渐浮出了岁月的尘土,让校园芳华演绎出了一种怀旧的思绪……

    钟灵毓秀誉满园。办学110年来,从学校走出的莘莘学子,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力量。从当年的蒙藏学校到现在的民大附中,学校的名字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符号,更是民附人的共同记忆。110年的厚重积淀,学校开拓进取的前瞻理念、精彩动人的育人故事,不仅令学生们倾羡仰望,更令毕业生时常追忆……

着眼“三个有”,激活“新引擎”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十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激励下,在追寻构筑特色办学高地的征程上,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丰富内涵,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线,在同心向党中培根铸魂,在常抓常新中固本强基,在凝心聚力中逐梦前行,显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各项工作的统领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十年来,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校党委始终把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引领教师们心怀“国之大者”,让教师们能够将自身的学科特色、教学特长与“国之大者”相结合;引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党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焕发价值内驱力;引领党员教师和群众教师凝心聚力,共同贯彻和落实党的政治工作方针和教育路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事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大附中的教师们坚持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忘、本色不变,抓住重点、突出关键,为学生排忧解难,把一个个问题落实、落细,以热情体贴的温度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一点一滴的行动,筑起“民附人”钢筋铁骨的思想长城。

    (二)把推进思政一体化作为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引擎

    思政一体化,实践出真知。十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扎实的实践,验证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实践的正确路径,更让思政一体化成为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引擎。

    1.立足“课堂”,构建同心圆课程新体系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顺利实现。因此,学校党委始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指导日常工作。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课程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积极构建包括思政课程、通识课、实践课在内的“同心圆”课程新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以高效的思政课程正面引领。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思政理论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与此同时,鼓励通过开展说课大赛、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微视频大赛、优秀课件大赛、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组织召开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以科学的课程思政全面润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专门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实施“点对点”“面对面”辅导,探索如何在学科课程中精准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元素。 

    以丰富的实践课程拓展延伸。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瞻仰革命文物、挖掘红色革命故事、描绘家乡面貌新变化等形式,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广阔世界中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参观军事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场馆,增加学生可视化、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车佩璇躺在一片翠绿的草地上望向湛蓝的天空,学生艾丽娅也轻轻地坐在了旁边。车佩璇好像突然想到什么,看向艾丽娅:“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啊?”

    “石榴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象征。它是由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汇聚在一起的。”艾丽娅回答道。 

    “那总书记是想让各个民族互帮互助,就像你和我一样?”车佩璇领悟道。

    “嗯,可以这么说。一粒小小的籽不会成为一颗石榴,只有全部石榴籽汇聚在一起才能构成石榴。”艾丽娅说,“我们祖国也一样,只有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 

    “嗯,毕竟人多力量大,团结才无敌嘛。”车佩璇说。

    她们转而看向天空,看着那朵朵连成片的白云出神,看来,在时代的浪潮中,需要各民族同胞手拉手、心连心才能站稳脚跟,共创美好的明天。车佩璇想到这里,心中昂起斗志,一个名叫“团结”的红色种子在她心中发芽。

    这些火热赤忱的“红色种子”,终将长成俊秀苍劲的参天大树,这不正是未来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吗?

    2.着眼“融合”,创设全方位育人新生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学校领导认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要依赖系统性的知识传输,也要着力在“融合”上下功夫。

    高效融入主题教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因此,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团活动中,通过重温红色经典记忆、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党的建设成就、创作红色宣传作品等形式,将红色素材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厚资源。 

    高效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和气质,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能。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每学期都制定探索实施“民族团结结对共建”活动,通过《爱我中华》韵律操、“石榴籽”艺术团、爱国主义“同心圆”等品牌活动,将“育人”与“育心”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科技艺术节”“同心合唱节”“共美读书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各族学子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高效融入日常交往实践。学校十年的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高效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在交心,交心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因此,学校始终紧扣各族学生的利益关切点、情感共鸣点和需求关注点,主动为学生解难题、办实事,打造学校“爱生如子”、学生“爱校如家”的校园文化场域。 

    (三)把精彩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抓手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来,学校创新共事载体,营造共乐氛围,开展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导向的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多个研学项目、参与各种大型活动,极大推动了各族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品格。

    每年9月,学校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在班主任、化学教师罗琨的班级日志里,每名学生轮流分享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有着同样的少年心气;在“美丽家乡我来导游”活动中,学生热情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分享乡土感人故事……

    在“走·北京”社会大课堂上,各年级学生都会走进中华民族园、故宫、圆明园等地,深刻感知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精神……

    在《与妻书》教学公开课上,专家名师云集,网络直播吸引近千人已是常态;在社团活动中,朝阳校区夏季音乐节也拉开帷幕,胧吟社的民族乐器演奏、服装社的走秀、乐队的演唱竞相上演……在操场上,高三学生在阿慧边上围成一圈,即将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的她与学弟学妹分享大学生活:“是不是有人说‘到了大学就自由了’?其实自由是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自己寻找目标,为人生找到意义。”

    学校的拓展类课程既有聚焦航天技术、粒子对撞等前沿科学的“高中物理与中国科技前沿”系列课程,也有人文实践课程和立足于文化传承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校本选修课程……

    “学校空间不应只是承载教学活动这一单一功能,更应该通过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扩展学习的呈现过程。”学校德育科主任高原说道。

    每天下午6点,民大附中呼和浩特分校(以下简称“呼市分校”)迎来一天中“最安静的一分多钟”。这是每天降旗的时间,没有国歌,也没有组织,但是每一名放学的学生看到降旗都会停下行注目礼。

    2019年,呼市分校建立。4年来,呼市分校搭建的青城共美教研联盟对全市教师开放,并成为区域科学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培训基地。当地校长评价,呼市分校的示范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如今每一所学校都在挖掘自身办学特色,以求交流互鉴。

    十年辛苦不寻常,但学校兑现了这个“承诺”!为进一步明确“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使命,学校在边疆、海岛、民族地区创办优质学校,先后承办集团分校20余所,形成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培养项目等各学段总计4万名师生的办学集团。

    学校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引领服务民族中学共美教育联盟成员校;组织民族地区学生来校游学、举办夏令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接收民族地区干部、教师来校参加“影子培训”;师生赴民族地区中小学参加支教、培训、讲座;依托学校校友会等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民族基础教育发展。

    在云南,校友谭玉婷身体力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少数民族同胞架起求学、求职的桥梁;

    在大凉山,校友罗昊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续写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在高空中,校友扎西嘉措操纵的无人机进行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他是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能运检班班长,奋斗在助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高三(5)班学生夏宏博说:“我希望从事物理研究工作,像钱学森等科学家一样,让我国科研事业更上一层楼。”

铸家国情怀,展使命担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是生命的根与源,是心灵的归宿和精神依托。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学校就是多民族学生的一个家,这个家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勉励下,进一步明晰了“何以为家”,完善了“家文化”内涵;探索了“以何为家”,营造了“家文化”场域。同时,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互动自觉、积极向上的家气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成长力,塑造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家风范。让师生始终心有所向、行有所至、情有所归,构建起学校这方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校我感受到了像家一样的温暖,食堂里的一日三餐都有适合我们胃口的饭菜,生活中老师将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功课上有不懂的老师们总是耐心细心地辅导……各族同学也十分友善,我也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我们的学校真像歌词里面唱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同学之间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学生马利雄说。

    十年的历程或许太短,十年的积淀或许还算不上厚重,但学校自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那么清晰可见,十年里所创造的每一项业绩都有目共睹……

    沃土耕耘春化雨,倾尽丹心别样红。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共美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混和式”培养模式;2013年被授予首都“百年学校”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成为北京市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校之一,2020年获评为海淀区新品牌学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下,学校正承载着每一名学生一个个灿烂的梦想,架设着每名教师成长的一座座金桥,一定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下再攀新高峰、再铸新辉煌!(唐洪波 佟丽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