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乔恩把课堂“搬”到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带领学生感受美丽乡村的“蝶变”;传媒学院“编导名师”冯晓临带领团队沿着河西走廊,以“镜”为笔,记录“西电东送”工程的巨变;外国语学院“传播达人”曹进教授带领发展成就观察团,赴福建福州开展社会实践,撰写“多模态”调研成果……
山乡大地、茫茫戈壁,千年古迹、文化名城……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开展“跟着总书记足迹 学思践悟新思想”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在“走、访、拍、讲、写”中体悟发展巨变,践行使命担当。此外,140多支团队1700余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投身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发展成就观察、乡村振兴建设等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循迹溯源看巨变
“上去了一山又一山,大山里转了八十道弯;找了一年又一年,没找到一眼吃水泉……”这曲古老悠扬的“花儿”曾经是布楞沟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
“布楞沟的奇迹再一次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一路走一路看,临夏实践团成员、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孔杰不禁感叹。
一排排崭新的房子鳞次栉比,宽敞的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屋前小院干净整洁,白色院墙质朴自然……走进武威市古浪县富民新村,古浪实践团的师生被这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吸引。
“听富民新村的蝶变故事、访富民新村的幸福生活、游富民新村的美丽环境、悟富民新村的致富密码,让我更加坚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理想信念。”古浪实践团成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刘婷在调研中看到了富民新村的变化,更在实地走访中把所思所悟通过短视频分享给了更多同学。
在“幸福庄”的布楞沟村,在挪出“穷窝窝”的富民新村,在“苦”尽“甘”来的元古堆村……实践团的师生们走进农户、实地探访、深入调研,在行走中深刻感受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
立足专业长才干
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实践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吴欣宇化身宣讲员,面对镜头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与八步沙林场的故事。
走进牧民家中促膝交谈,看山丹牧场绿草如茵、万马奔腾。“我们要用绿色的笔触守护美丽中国,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徜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中,山丹实践团成员、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姚亚丽深情地说。
走进民勤县V生活电子商务中心,武威实践团的师生体验民勤蜜瓜的采摘、售卖、打包全流程和电商直播全过程。近1000人次观看、2万余点赞、卖出300余单……他们用真学实干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窗口和契机,我们要引导学生们结合专业所学,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锤炼本领。”武威实践团指导教师马成鸣说。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实现有为青春。“这既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专业练兵’。”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徐帆帆表示,在这堂“大课”中,每一个人都在实践中精进了专业技能、增长了见识才干。
实践归来话担当
“书本和实操还是有区别的,对于我们专业来说,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商学院赴中国建设银行电力支行实践团成员张欣萍在体验了银行日常业务线后,对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期待。“我的‘国防课程’结束了,但对元古堆村的探索一直在继续。”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心相印 语相同”实践团成员、硕士研究生许霄山的“心”也留在了乡村。
生命科学学院“启程育人 君耕于泽”实践团指导教师陈大为表示,实践活动不但拓宽了师生视野,同时也让他们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贯通,引导大学生在乡土中国火热生动的真实场景中深刻领会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增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共鸣,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