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开始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化转向,从注重时间维度的社会发展研究到注重空间维度的社会生活差异化考察,形成一股潮流。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日益关注社会空间问题,并在不同学科研究中取得了进展,对我国学术的均衡发展和创新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空间转向也成为学术创新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卢岚教授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研究》(学习出版社出版),是其中的精品力作。
该书研究意图和研究目标明确,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并始终围绕这一论题推进和展开自己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空间性特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并不相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就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既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同时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异仍然明显,不同行业领域人们的生活不尽相同,因而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出空间性特征。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空间变迁,打破传统的均质化空间而形成复杂的差异化空间。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场域,成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所有这些,都应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上去把握和处理。
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论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对当代世界学术潮流的介绍,更有对中国问题的现实观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出场与研究理路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合理性论证,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结构性风险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体验,再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运演逻辑,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逻辑体系。作者以空间转向作为分析框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与创新,明确了“一根红线”,即“以人民为中心”;“三维一体”,即在“城乡并存”、“虚实共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空间格局;“点面域结合”,即把握好前提点、铺陈好展开面、构建好空间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立体化。
该书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和学理性,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对西方学界关于空间转向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从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奠定坚实理论前提,体现出较强的哲学思维和学术深度。比如关于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概念上的衔接障碍及其修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空间缺场现象的学理回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生成机制及内生动力的分析等。
作者围绕这一新课题所进行的多方面思考,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比如关于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适度张力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逻辑必然与理论支撑的论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格局三维建构的论述、关于网络社会转型与网络空间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论述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一个全新课题,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其所包含的学术潜能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展现,而该书的出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