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龙阳镇学区(以下简称“龙阳镇学区”)根据《关于印发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理念,通过打造食育实践基地,将食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涵养劳动精神,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在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政策的大背景下,摸索出了一条循之有章、行之有效的“五育”融合之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注重实践出实效
打造食育高地
劳动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龙阳镇学区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食育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在校园‘硬’起来”的工作目标。
在龙阳镇以史村为中心的附近村庄,历来就有蔬菜种植和干蔬加工的传统,特别是土豆、绿萝卜等蔬菜种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并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业科技园。如今该地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并培育出了远近闻名的富硒绿萝卜,可以为食育实践基地提供丰富的食育原料。另外,史村小学撤并之后,原址占地14亩,拥有闲置教室24间、食堂1处、操场8亩,能够满足建设食育实践基地的需要。而且该地交通便利,距离城区只有3公里,既可以服务龙阳镇的中小学生,又可以辐射城区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2023年4月26日,龙阳镇学区食育实践基地正式在史村小学揭牌。
食育实践基地包含茶艺坊、掂勺坊、面点坊、豆腐坊等24个室内作坊,以及蔬菜种植、葡萄种植等3处室外种植场地和1处室外家禽养殖场,由各中小学志愿服务队的教师志愿者进行培训和课程开发。该基地自建立以来,每周都要接待来自全区及城区中小学生来此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炒菜、做豆腐、烙煎饼、学茶艺……精彩的劳动实践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整个基地集游乐、研学、体验、实践于一体,将膳食与德育、科学、人文相结合,通过浸润式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生长、烹饪过程,从而体验劳动的乐趣、收获的满足、食物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个“维度”相融合
细化食育课程
食育不是简单地着眼于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健康,而是要实现对“食”的认知、能力和礼仪的全面关注。食育课程的目标包含食知、食操、食礼、食安、食美五个“维度”,且五个“维度”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整体,最终通过食育达到“五育”融合。
具体地讲,认知目标“食知”,即认识食物的类别、形状、习性、生长规律等,提高学生对食物及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目标“食操”,涵盖食物选择、食品制作、食物种植等多个方面,包括根据食物的特点辨别和选择食材,掌握食物的采摘方法和简单制作工艺,同时让学生在参加种植实践活动中初步掌握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及使用工具等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文化目标“食礼”,即通过分餐、进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掌握餐具的使用和进餐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我修养。安全目标“食安”,即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常识,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美育目标“食美”,即通过雕刻,引导学生创造食品艺术之美,拉长食物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规划五个目标的基础上,食育实践基地细化了食育科学、食育艺术、食育健康、食育语言、食育技能五项食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农产品的艺术创作、了解各类蔬菜水果的营养成分,杜绝偏食,掌握烹饪加工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打造“快乐成长营”
推进爱心教育
建设“龙山快乐成长营”是龙阳镇食育实践基地的又一大亮点。龙阳镇北部山区各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孤困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此,龙阳镇学区通过打造“龙山快乐成长营”这一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和完善托管服务,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回应社会各界的所盼。
各校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志愿者组织留守孤困儿童到“龙山快乐成长营”参加活动。营地组建完善了“龙山快乐成长营+”模式,在开设食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展演、观看电影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孤困儿童在“龙山快乐成长营”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为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龙山快乐成长营”还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视频室,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孤困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变得阳光自信。在这里,每一名学生都能随时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既能体会到志愿者的温暖,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目前,全镇已有76名留守孤困儿童接受托管服务,这里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打造食育实践基地,是龙阳镇学区落实“双减”政策、回应群众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教育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益,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顾杰 刘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