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聚焦体育特色品牌建设,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建设“智慧体育”,不断纵深推进体教融合发展。
“一校多品”聚焦体育特色品牌建设
在温江区,体育竞技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当地充分发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优势,先后向市级、国家专业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涌现出了奥运会标枪运动员宋丹、亚洲举重锦标赛冠军杨秋霞、第十三届全运会足球U18组亚军徐浩峰与吴双锐、第六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和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亚军俞慧琳、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肖启明、中国国家U17女足队员余星悦等一大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温江区不断深入打造体育品牌。充分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在温高校优势,对特色体育项目发展、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科研引领、项目驱动和专家指导。目前,全区有国家体育训练基地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园)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所、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3所,打造特色体育项目54个。
同时,当地指导各校开设多样化体育社团,举办体育节,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班内、班班、校际、区级”四级赛事体系,聚焦“三大球”,搭建联赛平台。组建“成都市学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预备队”,举办区域综合运动会,组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赛事,进一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
在体育教师人才建设方面,持续开展篮球、足球、曲棍球、羽毛球、自行车等专业教练和裁判员培训,培养具有裁判资格的体育教师370名,探索建立整合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温高校体育人才、社会专业体育人才资源的“融智共享库”,拓宽人才渠道服务体育教育。坚持体教融合、学训并重、齐抓共管,先后向浙江大学、北京体院、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输送80余名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向省队输送运动员近30名。
“三联动”推进体育资源开放共享
温江区花都小学附近有居民近10万人。辖区健身场地常处于“人多地少、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居民需求,2020年7月,花都小学运动场作为全区首个试点免费对外开放,经过3年探索,已形成区级部门指导、街道具体负责、社区全面参与的三级管理运行体系。
家校社联动,推动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化”。3年来,温江区累计推动花都小学、西南财大附属小学等10余所学校“一场双门”面向社区全面开放。为此,当地还探索“双门管理下的双系统”温江模式,引入数字化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开展趣味运动、艺体培训,组建“酷爸篮球”“靓妈啦啦操”等运动团队,引领“社区家庭齐参与”运动风尚,打通体育民生为社区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温江区还充分联动专业资源和企业资源,推动体育资源“公益化”。联动四川金强体育训练基地等国家专业运动场馆,承办CBA、WCBA、中甲足球等国内大型联赛,推动专业体育场馆向学校、社会开放;重点支持单项体育协会、职业俱乐部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体育项目培训,举办马术、篮球、足球等特色活动;建设青少年户外营地和公益性体育场地,打造体育实践基地(营地)3个、乡村少年宫和公益性体育场地15个。
“智慧体育”营造全民健康运动氛围
温江区试点建设“智慧体育”测评区。“体育自助测评区”“智慧体育移动小站”实现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以全程语音交互引导的方式测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11项基础体育运动并实时记录、后台对比分析受测学生的相关数据,实现训练、考试、体能监测一体化。
同时,引进“智慧体育锻炼系统”,通过AI人形识别手段,记录学生进行各类运动项目的锻炼结果,自动输出并数据化呈现。运动者之间还可开展趣味挑战,实现高效运动、快乐运动,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场景、考试场景、训练监测场景的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
在智慧云端,教师可依托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根据学生锻炼结果定制并布置锻炼计划,实现校内外体育训练闭环。学生可进行体育自主锻炼测试,提高锻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营造全民健康运动氛围。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下一步,成都市温江区将继续大力推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加大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普及力度,加快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造温江体教融合的亮丽“名片”,实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好局面。
(邓超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