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充分运用地域系统力量建设“融合型学校”,积极探索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于洪区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学校校舍闲置等问题让乡村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乡村地区老人和儿童占比较大,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留守青壮年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十分迫切。经过细致的调研,“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应运而生。通过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开发、盘活、整合、利用,促进学校内外系统的有机互动与融通,乡村学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乡村学校实现了蝶变,办学活力得到了全面激发,同时乡村百姓也成为“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的受益者,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在此得以彰显。
开设居民学校,盘活教育资源。于洪区选取偏远地区的3所学校作为试点,利用校内闲置资源开办了“居民学校”,实现了“学生放学、村民开课”的全生命周期教育育人场景。掐丝画工作坊、政企校联合开展的电商直播培训、睦邻团队活动等,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校内开设了“老·子学堂”,绘就了“老幼牵手共赴校园,祖孙同行各奔学堂”的美好画卷。充分发挥职业学校、驻区企业等多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为村民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创建教育联盟,提升办学水平。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组建城乡教育联盟,开展了一体化教研、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一系列生动实践,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提升。东湖学校等城区学校的教师走进门台小学等乡村学校,开展联合教研、联合编写教案、联合听评课活动,光辉九年一贯制学校向元江幼儿园的学生赠送小鸡、小鸭、小鹅。东湖学校的独轮车队在全国邀请赛中荣获团体赛冠军以及小组赛25金、8银、10铜的好成绩,乡村学校光辉学校获评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并在2023年沈阳市青少年棒垒球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同时,教育部门出台了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等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了体制机制保障。于洪区财政投入400余万元,引入“智慧双减课堂”的60余门高品质课程,让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水平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夯实教育基础。“融合型学校”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学校教育。门台小学的“乡村娃娃”盼来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天文社团,“仰望星空,探秘宇宙”活动让学生和父母摸到了天文望远镜,看到了浩渺的宇宙星空。在于洪区首届亲子插秧节上,全区师生、家长学习水稻的传统耕种方式,把劳动教育课上到了田间地头,把水稻种到了校园里,让学生领会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待金秋时节,学生将再次走进这片田地进行收割,享受丰收的喜悦。沈阳农业大学带来的农业无人机现场作业和机器插秧,展示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
举办职教大集,释放惠农红利。“融合型学校”项目已开展了3季“幸福教育进社区·技能惠民生”职教大集活动,为村民们带来免费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和赏心悦目的精美作品展示。于洪区职业教育中心更是把汽车开进了校园,开展汽车维修专业入门课现场教学。心肺复苏教学、免费义诊、中医保健等30余项惠民服务项目,以及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政策咨询”活动也走进了大集,真正把实惠送到村民家门口,累计受众人数6000余人。
强化校地合作,激发兴农效能。于洪区持续强化校地合作,邀请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到光辉地区调研,为村民带来水稻旱栽、稻田养鸭等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利用原青堆子小学闲置校址,打造“农业大学技术实训基地”及“于洪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高校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场所,更为中小学生开发出专业性兼具实操性的高质量劳动教育课程。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盘活校内闲置资源5000余平方米,开设树木栽种、电商直播等免费培训课程11门,提供惠民服务29项,组建歌舞兴趣团队42支、掐丝画等非遗宣传队伍18支,开设乡村学校假期免费托管服务,将“烘干技术”等3项兴农项目引入20余家乡镇企业。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幼儿园生源明显回流,乡村教师扎根基层的决心显著增强,乡村学校生存发展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可以说,建设“融合型学校”是重建乡村教育系统生态、创新教育机制的有益尝试。
“融合型学校”建设项目入选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重点实验项目,赢得良好的赞誉和口碑。2023年8月,沈阳市于洪区首届创建“融合型学校”项目论坛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朝晖等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乡村学校生存与发展之路。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沈阳市于洪区正在以“融合型学校”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落差,进而落实沈阳“幸福教育”民生工程,让学校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和百姓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感,让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感,让群众在教育中获得幸福感。(张晓岩 姜楠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