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1日 星期五
如何实施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
方涵 刘春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指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应“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强调对学生社会生活的还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

    初中英语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课堂教学时,英语语言学习的任务可有机融入跨学科主题的语篇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英语实践活动,以语言学习为载体,以跨学科主题为内容,多维度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课堂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可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以跨学科取向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实施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以主题为核心整合学科之间的内在知识关联,设计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英语九年级第九单元“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我喜欢我能跟着跳舞的音乐)中长篇阅读课为例,本课主题属于新课标中的“人与社会”范畴,关联子主题“音乐艺术形式中的文化价值与作品赏析,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语篇主要围绕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与创作者阿炳的故事展开。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情。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本课话题涉及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生活爱好,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结构句式谈论对音乐的喜好、感受,这为进一步拓展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及音乐家的相关词汇和表达句式做好了语言铺垫。

    根据本课内容、主题及主题意义,笔者梳理出本课的跨学科教学目标与音乐、语文、历史等学科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捕捉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开启对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创作者阿炳人生历程的深入学习。英语课堂能链接音乐学科,教师可在读前读后环节引导学生听赏乐曲,帮助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获取对乐曲的立体感受,与作者文本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推动语言学习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英语课堂也能链接语文与历史学科,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提取、梳理人物及事件信息,为阿炳的曲折人生画像,还可以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题目的内涵与意义,并在主题引领下探索中国乐器及其演奏代表曲的文化内涵,研究中国民间乐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考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以问题驱动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在问题驱动下设计教学活动尤为重要。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下引导学生整合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融合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解决导向的英语教学活动。

    在上述课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为什么这首音乐作品如此悲凉动人”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现场生成对语篇细节、关键信息的整合梳理。学生能融合语文学科的记叙文概念,把握文体特征,按时间顺序记人叙事,并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感想。部分学生还能借助数学作图思维设计出层次清晰的人物事件发展走向图,锻炼了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以多元形式实施教学评价

    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设计中,教师可采用体现目标多元、标准多元、形式多元的评价方法,凸显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评价活动应与跨学科教学目标一致,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或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表现性评价都是不错的评价形式。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的自我评价量表、问卷、成长记录单等方式,表现性评价中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演示、操作、口头表达、表演、写作等活动的评价方式,都能较好地契合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教育理念。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渗透音乐学科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会“听”。教师观察学生眼神、表情变化,通过提问与交流,了解学生对《二泉映月》的初步感受,以此检测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学生能否正确运用目标语which、that定语从句熟练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待语篇阅读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再次播放《二泉映月》,引导学生再次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此曲的独特美感,并进行分组交流,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文化理解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究分析能力、思辨创造能力等,真正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要求,展现义务教育育人范式的深度变革。

    (作者分别系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英语教研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