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勇无前,天马行空卷巨澜。砥砺千程冲险阻,玉蹄万里踏平川。”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一样,认准目标,坚韧不拔,勇往直前,锲而不舍。2021年以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通过支教活动、人才输送、资源互通、公益助学等形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学校管理模式、数字化的教育方式、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深植北疆大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助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大爱之心铸魂
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行使用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了教师培训、师资配置、教研教辅等专项方案,包括统编教材教师培训、挂点帮扶支教政策等。2021年3月,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启动了挂点帮扶通辽市支教活动。
支教活动开展三年来,累计351人赴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库伦旗、扎鲁特旗等地进行挂点帮扶。截至2023年7月,支教生累计教授363个班级、4000余名学生,共完成2万余课时的教学任务,覆盖通辽市五旗一区的84所幼儿园和小学,对培养民族地区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援助转型升级、区域教育协同提质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优秀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青春故事,为地方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把所学所思实践于北疆大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以“造血式”帮扶驱动
挂点帮扶支教,全面推行使用统编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政府部门主导、校地联动的工作,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动承担起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统编教材科目和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任务,通过讲述大学生活、课堂游戏、课后主动辅导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乐学、会学。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公河来幼儿园春花园长说:“民大的老师们视野开阔、多才多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带到了幼儿园,让整个幼儿园如沐春风,朝气蓬勃。”
支教生在完成自身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教学,内容涵盖红色教育、生活技能、经济社会、文艺体育等方面。支教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搭建起知识帮扶的新场景。
以打造学习场景共享教育资源
支教学校大多分布在各旗县的苏木、乡镇、嘎查和村教学点,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现代化教学设备短缺,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老龄化问题凸显,支教生基本是顶岗实习。在幼儿园支教的学生长期带班,既负责保教又负责保育工作。在个别小学教学点,支教生不仅从事统编教材科目教学,还承担体育、美术、英语等科目的教学任务。个别学校没有食堂,支教生就自己买菜做饭,解决伙食问题。
支教工作充分结合优势教育资源和学校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以专家上门、远程培训等创新型教育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辽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内蒙古民族大学牵头举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就语言技能、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培训。“双减”政策出台后,支教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体育、舞蹈、手工、书法、劳动等课后服务活动,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以公益助学推进“志智双扶”
支教团连续三年开展公益助学活动,由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团总支、支教团共同担任扶贫小组成员,动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师生积极参与,为民族地区小学、幼儿园捐赠图书1万册,开展公益讲座30余场。支教团的成员就像一阵春风,成为学生的榜样,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启迪了学生的理想。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支教大学生充分践行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将继续以教育帮扶为核心,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紧紧抓住教育强学、人才“造血”和智力赋能三条主线,聚焦民族地区教育“造血式”扶志扶智的思想引领,形成同心携手抓帮扶的合力,进一步释放教育帮扶的人才“蓄水池”功能,助力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姜永志 阿拉腾巴特尔 郭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