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见农作物生产技术》《耕种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到《电子商务实操手册》《农业经理人手册》等农民高素质提升教材;从图文并茂的书本式传统教材,到手册式、扫码式、融媒体等新型教材……日前,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成果展上,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吸引了全国34所省级农广校以及各地基层农广校代表前来观摩和交流,“如何编写出‘实用好用农民爱用’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座谈会探讨的热点。 “农民受到学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常规书本中的内容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要多用通俗语言、鲜活案例、情景演示、趣味绘画等编写教材,增加农民学习意愿和兴趣。”在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盐城市大丰区分校副校长刘勇看来,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也使一些非农投资农业的经营主体体会到了农业知识和科技的重要性,“新农人”群体迫切希望通过掌握技术来发展生产实现增收。因此,充分挖掘不同地区的资源,强化地方特色,准确把握农民的学习需求,编写贴近农民、贴近实际的教材,让农民能把所学应用起来很有必要。同时,降低理论性的讲解比例,简化课程内容,以大纲或明白纸的形式设计便于携带的教材来契合农民学员的特点也很重要。 “教材好不好,培训学员说了算。”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县分校校长王留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从学校西瓜栽培的相关教材内容由露地栽培技术更新为拱棚栽培技术后,当地瓜农学员的亩产效益已从几千元增收到了万余元。他表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现代化农民,而高质量的教材对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要突出特色编写地方配套教材,培养建立一支与优势特色产业培训需求相适应,老中青结合,爱农村、关心农民、熟悉相关特色农业、高水平的地方特色教材编写教师队伍,还要收集广大培训教师和参训农民对教材的意见,跟踪教材使用效果,为后续同类教材的选用推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建立完善专家评审、教师评价、学员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综合评定后选用教材,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编写、评价、选用等制度,实现教材“建管用评服”一体化,切实保证教材建设工作有章可循,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农民教育培训课堂。 “我省在2022年高素质农民绩效管理评估中获得全国第一且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指数再次荣登全国榜首,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阚言华认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是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的重要基础保障。一方面要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编教材,随着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教材开发必须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有效满足产业需求。以近年学校编写的教材为例,不仅覆盖农业一、二、三产各环节,集中体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装备“五新成果”,还及时延伸到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耕文化传承等新领域。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特点编教材,既要体现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又要体现语言的通俗性、易受性,图文并茂,让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 “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利器在科技,发展在人才,而教材背后就是人才,做好新时代6亿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刘明国指出,从落实中央要求看,抓教材就是抓国家事权;从服务中心工作看,抓教材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自身发展看,抓教材是做好农广校工作、发挥公益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农广校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领导支持下,加快教材开发步伐,稳步提升教材质量,构建教材多元发展格局,在规划先行引领、机制创新完善、结构布局优化等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积累形成了坚持党管教材、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宝贵经验。同时,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教材建设紧跟形势不及时、缺少精品教材、正规教材使用面不广、工作力量薄弱、基础研究滞后等,需要综合加以解决。为此,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带领下,各地农广校将深入实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精品教材工程,深刻把握精品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明确精品教材工程的主要任务,注重精品教材选题,建设专业化编写队伍,统筹力量做好教材发行,加大教材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推动教材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