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为解决学校评价过多地关注学科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的问题,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创建评价体系,研发评价工具,开发“五向”评价平台,驱动学生成长。
设计评价内容
塑造“双全”评价的内核
学校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指向学生成长动力的全过程全要素评价体系。将评价标准从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发展为主,将评价体系模块化,包括诊断型学业评价、驱动型项目评价、创造型成果评价等。
1.指向学科素养的诊断型学业评价
此评价为必选评价,指向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依据新版课标制定,围绕学科素养进行诊断式评价,着眼点由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学生素养的形成。
学校开展闯关活动,进行多元多维评价,基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学校以兴趣为先导,遵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就评价项目、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在每学期末开展多元多维评价,对学生的各科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2.指向综合运用的驱动型项目评价
此评价为菜单式必选评价,指向“五育融合”,借助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情境问题及现实问题的能力。世界就是教材,学习与生活无界,让学生围绕核心知识开展组队探究、分析和研究生活问题,全方位实现在评价中自主思考、在评价中动手实践、在评价中跨界融合。
3.指向个性发展的创造型成果评价
此评价为个人自选评价,指向个性发展,评价学生个性发展程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评测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打造了“个性化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学期末重视表现评价,注重“展、演、讲、做、用、创、融”的表现性考评方式,优化素养导向评价机制,变革知识和结果导向等无意义评价。
建立资源库和评价手册
形成素养评估体系
建立学科负责机制,从学科素养提升的角度研究课堂评价,探究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聚焦评价学习的关键要素,从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表现设计评价维度,确定适切的、指向素养的、可衡量的评价内容,设计多元评价形式,探索多元评价主体,完成评价资源库建设,开发评价操作手册,为学业质量制定更为准确的表征描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元认知,形成系统的学科素养评估体系。
成立项目组
以成长素养贯穿评价
成立多个评价项目组,从结果、认知、活动、情绪、资源五个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并运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真实的评价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问题驱动和项目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考查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而非单纯识别知识记忆的能力。
开发数据平台
展现“双全”评价形态
学校与沈阳建筑大学信息学院合作,研发数字化“五向”评价平台,把评价体系纳入电子勋章评测系统。该系统利用积分功能,在课堂上和日常活动中收集学生成长数据,分析学生成长曲线和班级特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为学生群体“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同时利用“勋章”这一载体,鼓励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
搭建平台
赋能学生多元发展
搭建大量展示、汇报、答辩平台,在家庭、大学、社区中寻找和设计主题空间,创设强化情境式评价、递进式反馈,引导学生“自评价”,使学生及时获得自选项目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支持并见证每个人成为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和积极行动的社会创变者。同时引入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教师、学生、社会和家长评价要素的相互促进并形成合力,构成稳定和有效的评价方式。
通过和社会有效协同,学校自主研发了“双全”评价系统,评价改革探索相关内容被多家媒体报道,多次接待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省内外同行到校调研交流。目前,评价系统已完成基础建设,实现多项数据常态化、伴随式采集。
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关注全学生、全素养、全过程,既指向育人目标,又落实育人现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朝着“五育融合”的方向努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秉承“悦己纳人,幸福成长”理念,不断优化、改进评价体系,激发更大的教育活力。(李磊 回欣宇 王子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