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3年08月26日 星期六
助学生跑好人生马拉松
——记北京四中物理教师魏华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魏华在课堂上。资料图片

    ■走近2022年“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金奖获得者   中国教育报刊社 宝钢教育基金会 主办

    学生形容他的课:通常以几个实验开篇,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引出他想讲的内容;他提出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绝不会让课程因简单而无趣……

    在“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金奖获得者、北京四中正高级物理教师魏华心里,一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如同一位智者,笑眯眯地听着学生侃侃而谈,只言片语便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又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

    “这种状态是每名教育者都向往的。他很亲和,与学生关系融洽;他很智慧,永远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儿;他很潇洒,在课堂上无比从容……我希望成为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智者。”魏华说。

    打造有活力的课堂

    坐在魏华的课堂里听课,一些细节很难被忽略。上课前的致礼,他和学生们相对鞠躬,腰会弯到90度;每当有学生小声嘀咕关于课堂问题的思考,即使魏华面朝黑板,也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可以精准定位到那朵思维的小火花……

    魏华说,每一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是与教师有着完全平等关系的主体。师生是在一个教室里,共同来上一节课,共同来学一个知识点。教师负责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发思考,学生负责思考、讨论、质疑、建构知识体系。

    很多年前,魏华参加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答辩。评委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当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认为能解决学生问题的课一定是一节好课。”

    “每当进入课堂前,我总是有所期待,想着今天我的问题会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竖着耳朵倾听,听学生们会有怎样的表达。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总有期待的课堂,就是我想打造的‘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教学的生成性课堂’。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魏华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态,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及时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魏华说,相比于知识的传授,高中阶段更应该把“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能让学生在人生马拉松中长久受益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自主地去理解现象、建构知识,直至能自主地质疑、提问、思考问题。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为学校教学副校长,魏华主持了北京四中近年来的课程改革。

    北京四中的课程需要贯彻立德树人,需要落实核心素养,还需要渗透北京四中百年的优秀文化……然而,魏华没有止步于此。

    在常规工作之外,他牵头组建了北京四中数据中心,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数据记录和科学分析。这个创新举措如今已经成为西城区重点课题。

    他重构了学校课程结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必修课的概念。魏华认为,相比学生,学校对未来学习趋势的理解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判断更有优势。将学校理解的未来需求体现到教学中,就是校本必修课的由来。

    现在,北京四中的校本必修课包括简明哲学、简单逻辑、创新课程和博物馆课程等。面对复杂世界,哲学思辨与逻辑思考能力必不可少;面对未来科技激烈竞争,及时了解科研程序、开展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科技素养;面对学习时间有限限制,博物馆课程打开了学生探索世界的大门。

    这样的设计源于魏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世界的热爱,让学生有能力探索这个世界”。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学校每年组织的学生评教评学中,魏华一直名列前茅。2017年,他获评“北京四中园丁”奖。2018年,在北京市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魏华“破格”晋级,成为当时北京市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之一。由于长期负责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他还获得了北京市物理学会“金牌教练”的称号。

    魏华在采访中并没有提及这些成绩,却说起了过去10年,他一直坚持推动的公益项目——“乡村教师提升培养计划”,每年北京四中高二学生都会前往河北乡村小学承担支教工作。

    “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你很难相信学生在这段支教经历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魏华说,“在乡村,北京四中的孩子们看见了真实的中国。”

    身处新时代,魏华认为,高质量教育教学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正是在支教的过程中,魏华看到,有的学生会认真地反复打磨教学方案,有的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和乡村孩子交心,有的学生回京后仍与乡村家庭保持着长久的联系,还有的学生为此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规划……

    “他们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魏华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