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大学建设已成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主攻方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创新办学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学科专业协同发力、共同推进。
善用社会大课堂,创新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既是解决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改善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其专业实践意识、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运用地方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创新思政课教学,进而推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地方实践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服务地方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好应用型大学的必答题。地方高校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办学资源支持。湖州学院运用“八八战略”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立足资源优势,紧扣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探索创新校地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新机制,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地方生动实践的典型案例,形成全面呈现地方实践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把地方实践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以接地气的实践教学支撑思政课理论教学。
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关键点,强化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支撑。社会大课堂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案例。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需要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历史文化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等,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确定研究重点。围绕湖州所拥有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和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等发展契机,湖州学院组建了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平台,把湖州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共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实践领域,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推进学科学术特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面向地方实践的理论研究团队,提升服务地方工作质量,用生动鲜活的地方实践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站稳思政小课堂,体现好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要求,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解决好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使自己成长为应用型思政人才,才能用好各类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地方实践资源,有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湖州学院依托思政课实践课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共同研究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选题,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通过多种方式转化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打开了师生实践能力双向提升、教学相长的局面。
以协同创新机制为保障点,形成多元力量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氛围。湖州学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制定实施每学期学校党委会议第一议题研究思政课建设的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办公、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纳入校院两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党建重要项目,推动组建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以特色平台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城乡融合 绿色共富”党建联建带动作用,与湖州市人大、市农业农村局、安吉县孝丰镇等单位合作共建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突出问题导向、成果导向、过程管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研、撰写研究报告,以项目申报、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延伸实践教学成果,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融合育人作用,将两类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思政课实践引领专业实践,把思政课实践融入专业实践中,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发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的机制载体作用,联合研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一体化问题,协同开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尹怀斌系湖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屠关雄系浙江省社科联编审、《德育理论与实践》主编;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应用型人才精神富有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712]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