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公示并完成异议处理,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基础教育领域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498项。至此,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尘埃落定。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列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对于基础教育战线1000多万教师、校长和教科研人员而言,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极大的荣誉和激励。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层次高、竞争激烈,获奖确非易事。许多项目团队为此孜孜以求,付出了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在成果培育与申报过程中,如何对长达数年乃至三四十年的实践探索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升华,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反思,从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一般教育规律,从一校、一地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普适性的经验、模式,再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表达,这其中有太多的学问和值得深入探究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提炼总结的过程就是教学成果由混沌走向明晰的过程,也是一步步走向领奖台的过程。很多优秀成果未能申报或中途铩羽而归,跟不善提炼有很大关系。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获奖团队和个人来讲,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与公布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国家层面来看,设立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发挥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郑富芝所指出:评奖不是目的,目的是引领推动改革,要做好成果推广的“后半篇文章”。 对于获奖团队和个人而言,一方面获奖后要对成果继续完善和深化,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做好成果推广工作的社会责任。如果说获奖过程是一个提炼总结、由实践到理论、由“做”到“写”的过程,那么获奖后的深化和推广,则是一个还原的过程,要从理论向实践还原,从成果文本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果奖,要能“提”起来,更要能“扎”下去。 在一些人看来,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算修成正果、大功告成,可以“结题”“上墙”了。而实际上,教学改革的追求没有止境,即使是获得一等奖、特等奖的成果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每份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在最后部分通常会对成果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提出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完善成果的规划和展望。获奖后,获奖团队更应该静下心来“复盘”,将成果申报文本与实践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应该固化下来、继续坚持和发扬的经验,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又如何去落实成果申报书中所提到的进一步深化完善成果的规划和展望。比如李吉林2014年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果项目:“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后,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情境教育的中国范式,不断完善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直至2019年去世,真正做到了“一生做教育,半生探情境”。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项目:“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后,结合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向,继续探索发展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她本人始终没有离开讲台,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开发和执教了多堂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课”“示范课”。这些获奖成果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引领带动更大范围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成果奖的宣传推广、学习借鉴上,也需要强调“还原”。申报教学成果奖、填写申报书,因为字数的限制,所以表述需高度凝练。如何用不到一千字的篇幅对成果进行概述、用几百字的篇幅概括成果的创新亮点,确实非常考验提炼能力和写作功力。或许因为提炼起来太不易,所以很多获奖者在对外介绍成果经验时,往往把高度概括的文本材料奉为圭臬。在过去两届的教学成果奖宣传报道中,笔者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获奖者发来的稿件,要么“只见骨架没有血肉”,要么大讲该成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创新亮点、作用及效果,用了很多抽象概括的评价性语言(包括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层面的做法和经验,往往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其结果就是,别人认真通读了全文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做的,想学习也无从学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讲具体的实践做法,那些评价性语言自然无法激起读者、学习者的共鸣。 正确的做法是从高度概括的成果文本回归实践,还原成果的研究探索过程,特别是要讲清楚或展示出创新性的、具体的实践做法,要可操作、可借鉴,凸显其推广应用价值。但这样的还原,显然比直接把提炼出的成果文本扔给别人要费时费力。有些获奖团队或个人对宣传推广不太热心,美其名曰“低调”,其实是缺乏公益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为在需要拿教学成果奖说事儿的时候,他们并不低调。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2018年获得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项目:“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后,举办了多场宣传推广活动。他们通过“主题报告+工作坊研修”及“一校一现场”的方式,围绕成果展开深入的学习研讨,让学习者以亲历体验的方式,理解成果的内涵,掌握成果的实操策略,并在学习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更好地将成果经验与自身教学教研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的成果推广与学习,无疑会让学习者有更深的感悟、更大的收获。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强调实践特色,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一个奖项。我们常说,学习借鉴他人教学成果不能“只学其形,不得其神”,这是说不能僵化地生搬硬套、抄作业,而要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转化。这与强调学习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并不矛盾。一些上位的理念和精神,容易取得共识,学起来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何创造性地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而教学成果奖就是一个示范的样板。这个样板要让学习者获得方法论上的启迪,激发共鸣、触类旁通,就必须突出实操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教学成果奖,也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广大而尽精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