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6月2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版面图。资料图片 |
|
海南屯昌思源实验学校学生参加学校书法社团。 谢朝李 摄 |
|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内容 |
■头条里的中国教育·庆祝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
历史的时针拨回15年前。
2008年7月,海南省委将兴建教育扶贫移民项目——海南思源学校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在海南贫困县全面推广。核心做法是:在县城附近或人口较多的乡镇建设标准化学校,将贫困、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迁移过来,实行寄宿制管理,提供与城镇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
2009年、2011年、2012年,海南分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24所思源学校,面向全国优中选优招聘了24名校长、180名学科骨干教师,同时,为思源学校分派了一批特岗教师。他们从天南海北奔赴祖国最南端,为海南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11年6月,教育部组织采访团,带领10家中央媒体前往海南思源学校采访报道,海南的教育扶贫模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今,10余年过去,思源学校现状如何?今天如何坚守教育扶贫的初心?记者近日重访海南思源学校,寻求答案。
思源15年,改变成千上万孩子命运
2009年,来自陵水县提蒙乡的胡千千,成为陵水思源学校六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到上课发言,只要老师看着她,她就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进校不到半年,2010年1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在陵水思源实验学校考察,胡千千当起了小讲解员。“不发怵、反应快、口齿伶俐”,是大家对这个黎族女孩的评价。
在陵水思源学校的一年时间里,胡千千“生活上有人关心、学习上有人引领、活动中不断充实”,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到成为大队部大队长,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充满了自信”。
时光荏苒,十几年过去,再见胡千千,她已经是陵水县黎安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坚定地选择了回到家乡当老师。“知识能改变命运,我想成为我老师那样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乡村孩子。”胡千千说。
据海南省教育学会思源研究会统计,十几年来,海南思源学校每年接收孤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低保家庭等困难学生,累计达5万多人,思源学生的内生动力和扶贫助学的外部推力让成千上万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
这一个个命运的改变,离不开思源校长们的倾情付出。
针对孩子们刚开始生活习惯不好,校长们达成共识,思源学校须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始抓起,“首先得教会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可以做”。定安仙沟思源学校确定以礼仪教育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学唱礼仪歌、做礼仪操等活动;陵水思源学校以“扣分制度”为抓手,构建独特、系统、规范的德育管理体系……特殊的生源,经过思源学校的培养,变得着装整齐,行为有礼,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针对孩子们营养不够,身高偏低的问题,各思源学校开始自营食堂,给学生提供便宜、放心和可口的饭菜。“贫困家庭学生面黄肌瘦进校,三年后吃得脸蛋红扑扑毕业”。
针对孩子们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思源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时任琼中思源实验校长的傅永东通过高效课堂改革,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校成绩大幅提升。
针对乡村孩子视野较狭窄,思源学校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丰富校本课程。定安仙沟思源学校每周三下午固定安排校本课程,打破班级限制,提供琼剧、足球、折纸等数十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乐东思源学校来自黎族聚居区的孩子占到97%,顺应黎族人喜欢唱歌的习俗,组织小组唱、合唱、少年歌手大奖赛……
日积月累,每一所思源学校,都总结出了一套对“贫困家庭学生”“民族生”“学习困难生”的培养办法和学校管理方案。从昌化江到五指山,从边远贫困地区到沿海东部,24所思源学校在海南16个市县,按照各自的发展路径和节拍,共同演奏助力贫困地区孩子成长成才的华彩乐章。
带动辐射,教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椰林树影,水清沙白。风景如画的海南,最美的不是海滩,而是书声琅琅、生机盎然的校园。
建校伊始,24所思源学校完全按海南省定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建设,后来的十几年间,各思源学校更是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陵水思源学校,一栋拥有排练房、智慧图书馆、报告厅等各种功能室的体育艺术科技楼拔地而起;在屯昌思源学校,综合楼、体育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活动需求……
不只是硬件,思源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以他们倾情的奉献、艰辛的努力,实现了思源学校在3—5年内建成省级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的目标,教学质量有目共睹,成为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旗帜和标杆,城区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思源学校。
此后,海南省又开始实施思源学校优质资源拓展项目,核心是以思源学校托管县域内相对薄弱学校的方式,推广思源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被托管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行为和管理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托管模式为当地思源学校校长兼任被托管学校校长,思源学校派出中层干部任被托管学校执行校长。
陵水县隆广中心小学校长杜建军是2009年到陵水思源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12年他被派往隆广中心小学任执行校长。他将自己在陵水思源学校三年学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在隆广中心小学推广,第一年抓学生习惯养成,第二年抓教师管理,第三年抓校本课程开发……三年托管期结束后,杜建军硬是在村民的家门口将一所薄弱学校变成了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曾经转去城里读书的学生开始陆续回流,而杜建军也被正式任命为隆广中心小学校长。
几年后,海南思源学校负责托管的16所农村薄弱学校,90%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思源学校不仅自身发展强劲,其辐射带动作用也为海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
思源的意义还在于,为海南源源不断地孵化出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
朱健中是2009年大学毕业进入定安仙沟思源学校的特岗教师,如今已是定安县教育局副局长。两件事对朱健中成长很关键。一是当时定安仙沟思源学校去南京考察后决定借鉴当地一些学校“讲学稿”的做法,研究制定本校的“讲学稿”。那年暑假,作为数学组科组长的朱健中整整两个月没有休息,将数学学科的讲学稿全部做了出来。二是学校实行竞争上岗补缺,进校两三年后,朱健中就通过竞争上岗成为定安仙沟思源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据海南教育学会思源研究分会统计,思源办学15年,累计为当地市县培养出中小学正、副校长及教育局管理骨干达100人以上,培养出来的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累计达228人,县级骨干教师约600人。
2013年10月25日,海南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源实验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思源实验学校示范带动作用和人才孵化器作用,各地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校长后备人才到思源学校挂职、培训,学习思源管理经验,组织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师到思源学校跟班学习。
初心不改,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如今,15年过去,海南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都有了根本变化,海南教育已然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源学校是否还需要坚守“教育扶贫”的特殊使命?是否仍要无条件接收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
有人认为,如今农村学校也有很好的住宿条件,农村的学生可以就近入学,教育扶贫的压力不应该都压在思源学校肩上。
还有人认为,“思源”如今是好学校的代名词,但招收的都是“基础差”的学生,建议放开一部分空间让思源招收部分县城里的生源。
现实中,大多数思源学校仍在坚守教育扶贫的定位。
陵水思源校长刘志刚说:“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思源学校办好,让农村来的孩子在生活上自理、在学生上自主、在行为上自律、在心理上自信,让他们走出去的时候,真正‘立’起来。”
屯昌思源学校校长刘秀凌则认为,思源未来还要进一步推动内涵发展,用更丰富的课程、更自主的课堂引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如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海南的教育扶贫之路任重道远。除了思源学校建设,十几年来,海南一直在教育扶贫上不懈努力。
在思源教育扶贫办学的成功启示下,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引进和培养好校长、好教师作为一项战略工程”。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推出“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面向全国引进了300名好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其中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的占比达75.3%,进一步优化了海南省教师队伍结构。
2017年6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在全省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资源引进工作,即每个市县至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成1所优质普通高中(或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优质完全小学和1所幼儿园,各市县从办学经费、人员编制、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招生计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22年,海南省教育厅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推进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巩固拓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等方面工作。
以思源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扶贫,为山区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带来了希望,也彻底改变了海南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更改变了海南发展缺乏人才的窘境。
正如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范绪锋所说:“海南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用知识点亮海岛孩子多彩人生,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生动诠释了扶贫先扶智、兴农必兴教的深刻道理。”
【记者手记】
为“南海明珠”增添教育亮色
本报记者 易鑫
椰林树影,榕树蔽日,崭新的功能教室、标准的塑胶跑道……在海南采访时,每所思源学校的面貌都让我感慨。更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学生身上蓬勃向上的状态、每个家长对学校的感激和每个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热情。
短短几十年间,海南如何实现了从边陲海岛到国际旅游岛的巨大跨越?而海南教育,又如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建起国际教育创新岛的蜕变?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由此拉开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序幕。随着激动人心的人才大迁徙,海南迈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步伐。开航线、修环岛高铁、建自贸区、办博鳌论坛……今天的海南岛,万木争荣,天高海阔,“南海明珠”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与“十万人才下海南”相对应的,是海南省委兴建教育扶贫移民项目——思源学校后开启的海南教育的大规模引才。十几年里,成百上千的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从全国各地而来,扎根海岛,坚守“教育扶贫移民”办学宗旨,不改初衷,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他们不断以强带弱,帮扶薄弱学校;他们千方百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成千上万的贫困家庭学生改变了命运,拥有了广阔的人生舞台。
实施教育扶贫移民项目、不断引进教育人才只是海南推动教育发展的举措之一。财力再紧张,底子再薄,海南也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开启“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带来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建设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引来中外高校纷纷入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自贸港建设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今天,走在海南的各级各类学校,处处可见教育的欣欣向荣。
而在海南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中,《中国教育报》始终关注、记录着她的每一个脚印,从2011年的《“这是一件挖穷根的大好事”——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采访纪行》,到2015年的《海南试点城乡“同步课堂”》,再到2021年的《海南省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次传播,都为“南海明珠”的闪耀增添了教育亮色。我为我的前辈们骄傲,也为中国教育报的客观记录、专业报道而感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教育鼓与呼,我们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