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济宁学院把提升服务企业效能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教育重要落脚点,在制度保障、平台搭建、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以主题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对接行业链、产业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以制度凝聚共识,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学校把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参与、多主体办学机制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385”发展战略,成立合作发展办公室,制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科研项目及成果分类认定办法(试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统筹推进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全面合作。通过扩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权、用人自主权、薪酬分配权、经费使用自主权,修订岗位聘用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了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为核心的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2023年以来,学校与梁山县、金乡县、邹城市政府部门以及济宁城投控股集团、孔子文化旅游集团等签订了26项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72项。
以平台汇聚智慧,为校地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学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地方产业升级,依托化工、机电、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组建了新能源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工程中心等产学研服务平台,赋能行业企业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李明丽科研团队,立足济宁学院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院,服务于医药健康产业。产业学院夏自祥智能装备科研团队,解决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球阀表面耐磨性不够的问题。工程学院武泉森科研创新团队,致力于复杂条件下高应力边角煤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煤矿安全生产效能。
围绕济宁市大力发展现代港航物流产业的战略规划,学校主动与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合作,成立现代港航产业学院,对接企业装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船舶设计、数字化生产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需求,在人才共引共享、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和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科研力量、技术装备等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一体融合。与企业共建金属材料检测分析平台和大型电气检测分析平台,选派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总”,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深入港航企业,服务济宁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为济宁加快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加速抢占行业制高点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以项目促进融合,为校地校企合作点燃引擎
积极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制定“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创新举措清单,梳理企业需求信息,学校16个二级学院深入440多家企业问计问需,33支专家团队、200余名专业教师深入地方和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员工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彦连教授、王超博士团队助力泗水县科技脱贫,通过“肉牛养殖—沼气—有机肥—作物”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儒商学院直播电商创新创业服务团队,打造“专业+平台+基地+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服务矩阵。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郑逸群团队致力纳米材料研发,多项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为企业带来可观效益。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邱乃亮科研团队改进了山东法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橡胶助剂ZMBT产品生产工艺,解决了该产品杂质含量控制问题,并进一步改善产品色泽问题,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拓宽了产品销路。
以创新赋能发展,为校地校企合作注入活力
创新人才引育政策,实施“编制在事业、工作在企业”柔性引才机制,制定《济宁学院校地校企人才共享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先后选派17名博士到企业挂职科技副职,实现校企人才共引共享。把企业家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聘请济宁市知名企业家张广宇、李鲁、虢洪增、李合军等为特聘教授,定期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分享创新理念、创业经验和管理智慧,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实施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构建“方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机制,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采用“人才+项目+平台”服务模式,深化校企人才融合发展。学校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与济宁经开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3名教师参加了技术经纪人培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培养,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
(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