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环球周刊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
尼泊尔一家两代人的中国情缘
通讯员 凌晶垚 本报记者 韩晓萌
图为潘特父子。
上为考沙尔·潘特,下为克里晒·潘特。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物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教育铺路。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携手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本报环球周刊自今日起推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物”专栏,展现忙碌在沿线,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真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人物风采,凝聚民心相通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者

    2019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加德满都,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尼泊尔青年考斯图·潘特作为学生欢迎队伍中的一员,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随后,考斯图·潘特在《加德满都邮报》上撰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自己在机场的这段经历。他说,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主席的平易近人。“活动开始前我很好奇,像习近平主席这样的大人物会怎样对待他人,他是否会与我们这些学生交谈?见面后,我发现他是如此谦逊、善良和友好!”

    他的父亲考沙尔·潘特是2018年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青年教育工作者研修班(东北师范大学班)的优秀学员,这段学习经历给他父亲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提起两代人的不同经历,考斯图·潘特不禁感叹:“两段不同时空的体验都让我们父子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善良友好。”

    把在中国的美好见闻传递出去

    这个尼泊尔家庭的中国情缘始于2018年7月。当时,考沙尔·潘特在中国的东北师范大学,与来自17个国家的64名参训学员一起,共同完成了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青年教育工作者研修班的学习。他记得,研修班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情况。这次学习让他更加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同时看到了中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决心。

    在研修班老师的带领下,学员对北京、上海进行了深入考察。考沙尔·潘特深刻感受到中国飞速发展的科技、高效的基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他代表学员在结课仪式上发言时说道:“这次中国之行加深了我对中国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认识,我会把在中国的美好见闻传递出去,也希望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够与中国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国际友谊和合作关系。”

    回国后,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拥有媒体人与青年教育家两重身份的考沙尔·潘特把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尼泊尔《共和国报》上。这篇《向中国学习》的文章讲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各领域的成就。他希望尼泊尔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教育上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推动国际合作,同时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这样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只有代代相传,两国友谊才会更加坚固

    “一代人的精力有限,只有传递给下一代,两国的友谊才会走得更远。”考沙尔·潘特不仅自己致力于维护中尼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带动两个儿子投入这项事业。

    考斯图·潘特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他在其就读的尼泊尔学校,抓住一切机会与中文老师互动,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的生活方式。在中文老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习近平主席的成长故事。他说:“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地被习近平主席的成长历程打动,非常受鼓舞。”

    考沙尔·潘特的小儿子克里晒·潘特也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活动中,他从41个国家的547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文化小大使”称号。考沙尔·潘特叮嘱他:“作为文化大使,你有责任维护两国关系,进一步推进两国文化交流。”克里晒·潘特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中国留学,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让自己有机会发挥“文化小大使”的作用,为中国与尼泊尔进一步深入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两个儿子对中国的情感,都源于考沙尔·潘特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中国时,总是将自己的经历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与家人分享。他的家人看着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与他一样感到“飞速的高铁、便捷的网购、电子支付的普遍使用、环保又划算的共享单车、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国的美好令人向往”。他说:“现实的中国和西方媒体报道里的中国有很大差别,但我相信我亲眼看到的,中国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骗不了人。”

    父子三人不仅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关于中国的新闻,甚至还有专门为中国文化做一档电视节目的想法。“有担当的国家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考沙尔·潘特通过多种渠道向尼泊尔人民介绍,中国和尼泊尔是好邻居,应该为邻居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祝愿中国越来越好。

    让跨越喜马拉雅的中尼友谊再上新台阶

    潘特一家两代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尼友好使者。

    潘特父子三人对中国的情感,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青年教育工作者研修班、学校课堂和一次次交流活动,更来自中尼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自1955年建交以来,中尼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树立了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互助的典范。

    自2017年中尼两国政府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两国基础设施、边界口岸、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务实合作项目不断推进,中尼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尼泊尔最大外资来源国。

    “中国政府不仅为本国人民谋福利,还积极帮助尼泊尔人民。”考沙尔·潘特说。卡兰基是加德满都通往尼泊尔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出口,客车、货车于此通行,几乎24小时不停歇。但老环路早已不堪重负,道路年久失修且十分拥挤。中国伸出援手,承接了环路南半环全线的建设,为尼泊尔建成了第一个下穿式立交桥,桥上写着“中国—尼泊尔世代友好”的中文、尼泊尔文标语。道路的改建,成功缓解了交通拥挤的局面,让当地孩子上学不用再经历令人窒息的堵车。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尼友好合作的重要精神。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伸出援手,实施大规模救援行动,支持尼泊尔灾后重建。中国连续多年向尼泊尔派出医疗队。双方还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经贸投资、能源等各领域互利合作。

    潘特父子三人与中国的这段绵延不断的情缘,便是中国与尼泊尔紧密联系的一个缩影。尼泊尔人民常说,“滴水也能装满缸”,中国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潘特一家相信,只要两国继承和发扬友好传统,持之以恒扩大交流合作,共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美好画卷,就一定能把中尼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