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训室上实践技能课。(资料图片) |
|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实践技能。(资料图片) |
对于职教资源、产业和企业资源都相对不足的县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县域来说,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中的一系列难题,怎么突破,从哪里入手?
日前,相距450公里的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举行产教融合签约仪式,携手打造职教“高地”,为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提供了探索路径。
边远县域职教发展如何两全其美
若羌县位于新疆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因县域面积大,素有“华夏第一大县”之称。过去,受地理位置、人口和产业发展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若羌县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孤岛”和“洼地”困境。
技能人才缺乏是制约若羌县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若羌县类似,一些西部边远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都遇到同样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产业布局调整,一些新的产业开始在边远县域兴起,企业和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于旺盛,但另一方面,当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又难以满足需要。由于地处边远,招聘人才难度也很大,有的招来留不住。面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各地也积极采取不同办法,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若羌县想到的一个措施就是尽快新建职业院校。
其实,2020年之前,该县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但因生源不足,没有开起来,被撤销了建制。2020年,若羌县启动职业高中申办工作,两年后县职业高中获得批准开始招生。除了这所职业高中外,2021年若羌县技工学校正式成立,开设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
不过,尽管若羌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工作,为建设县职业高中更是投入近2亿元资金,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再加上过去产业发展单一,技能人才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该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未能实现突破。
“我们也考虑过尽快建设一所高职院校来满足兴起的产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尽量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从而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若羌县委副书记、县长热依木江·克里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这并不容易实现。经过测算,中长期内,若羌县新建企业和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超过5000人。如果建设一所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高职院校,保守估计需要5亿元资金投入,此外,还有审批是否能获得通过等一系列问题。
有人建议,不妨寻求别的职业院校前来托管若羌县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从而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这个办法,若羌县不是没考虑过,然而,托管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能把办学质量提升上去,但依然没办法解决县域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和学生规模上的难题。
一时间,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破解若羌县职教发展难题。可眼下,该县的产业布局和新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十分旺盛,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庞大现代产业体系急需高技能人才支撑
就在若羌县为高技能人才保障发愁的时候,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正红红火火地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该院把目光聚焦在了450公里外的若羌县。
吸引学院的正是若羌县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说起若羌县,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其境内的“楼兰故城遗址”,相信知道的人就很多了。除了独特的文旅资源外,若羌县还有着“中国最优红枣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钾盐、锂铍、石英、萤石、铜镍钴、钨锡、铅锌、铁等矿产资源53种,大型矿床29处,优势资源储量和开发潜力巨大。此外,由于与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三省区接壤,若羌县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关键节点。
若羌县委书记黄新平介绍,若羌县将聚焦绿色矿山产业集群、千亿产值新材料产业集群、罗布泊盐化工产业集群、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五条主要发展路径,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新楼兰工程”等。而如此庞大的现代产业体系,无疑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若羌县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加快培养产业高素质应用人才是实现若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黄新平说。
“如何服务好若羌县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应有之义。”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简小东说,“若羌县自身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短板,让我们既着急,又看到了机遇。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改革带动若羌县职业教育发展,是学院党委认真思考的课题。”
就这样,若羌县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一拍即合,双方决定携手推进产教融合,破解若羌县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双方就共同推进产教融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简小东表示,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共建,让若羌县职业教育发展走出“孤岛”和“洼地”困境,实现新突破、新飞跃,从而破解边远县域职教发展难题,为当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
“双向奔赴”打造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合作中,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与若羌县“双向奔赴”,决定针对若羌县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服务若羌“一区三园五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聚焦技术技能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共同打造边远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简小东介绍,若羌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行管理委员会制度,包含“一院二校七中心”。具体为,若羌现代产业学院,若羌县职业高中、若羌县技工学校,产业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人才需求对接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红枣工程中心。在这一共同体中,各成员保持原有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和员工身份不变,实行共商机制、共建机制、共管机制、共享机制、互惠机制、成长机制,共同为推进若羌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依托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优势资源,这一共同体整合了若羌县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援疆学院等教育力量,由若羌县提供教育教学场地及设备设施,打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将产业的先进技术、企业的优秀文化、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需求链有机衔接,构建县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打造产教融合良好生态。
“我们通过若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建和运作,充分调动了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援疆院校、合作院校、行业、企业之间更紧密地合作,形成了校企双方人才资源集聚和优化机制。”简小东说。
在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若羌县职业高中即将完工之际,为了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该县决定按照容纳5000名学生的规模扩大建设,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更大的融合发展平台。
黄新平说:“在若羌产教融合共同体内,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信息、人力、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
“若羌县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通过建立政校、校企、校校互动、合作、共建、多赢的机制,各类院校建立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初、中、高相结合,地、县、乡、村四级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最终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若羌现代化产教融合共同体。”简小东说。
构建县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
相距450公里,若羌县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开展合作?
“我们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先把若羌县职业高中办好。”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古丽娜·肉孜说。
此前,若羌县职高之所以招不到多少学生,除了生源数量小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县域只有这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往上走的空间不明确。通过若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不仅加强了中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还通过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撑,以“2+3”模式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接贯通和联动发展,满足学生继续发展需要,增强了县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古丽娜·肉孜表示,预计职高第一年学生将达到200人,第二年300人,第三年500人,培训实用型、技能型和工匠型人才300人。
借助产教融合共同体,若羌县还进一步办好技工学校,面向各企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提升企业人员及农民职业技能素养。此外,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若羌县加快产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升产业和科技水平。
在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设立的人才需求对接服务中心,由若羌县人社局牵头组织人才招引、需求对接、学校招生等工作,聚焦引来学生、留住教师、稳住产业出台相关政策。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的技术创新中心,则由若羌县教科局牵头收集企业中低端技术需求,充分发挥双创中心作用,由大学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相关技术攻关。
在携手打造职教共同体建设中,“一院二校七中心”有着一致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职责使命。
例如,红枣工程中心瞄准解决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脱节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创业,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若羌红枣优势,聚焦红枣精深加工,提高红枣产业附加值。
教师发展中心则负责建立教师库,实行现代学徒制,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提高学生就业率。若羌现代产业学院、援疆分院、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企业工程师等师资资源实行共用共享,50%的专业(实践)课由企业老师教授。同时,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开展学校与企业互动,教学与生产融合工作,将产业工厂车间变成“一院两校”及援疆分院的实训基地,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2023年9月,若羌现代产业学院三个专业的首批学生将入驻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学徒制培养。
简小东介绍,除了订单班之外,若羌现代产业学院还采用现场工程师学徒制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学生以学徒、学生和员工三重身份在企业学习,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担任班主任,聘请企业符合条件的工程师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每周4天在岗位上学习,1天学习理论。学生在岗位上学习的时候,教师则在企业跟岗培训。
热依木江·克里木说,除了在教育资源上给予支持外,若羌县政府还将出台优惠政策,为录取到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若羌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生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给予每生每年3300元学费补贴,每生每年800—1000元住宿费补贴,每生每年500元教材费补贴。同时,在若羌现代产业学院订单班就读的学生,从到校之日起至毕业,若羌县人民政府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贴,每生每年1000元交通补贴。
这些优惠政策将显著增加若羌现代产业学院对学生的吸引力。
简小东说:“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一院两校七中心’,学院和若羌县构建起若羌县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也是把若羌县这块职教‘洼地’变为职教‘高地’的具体举措。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打造出构建县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的‘巴音郭楞样板’。”
【记者手记】
寻找县域职教发展新路径
众所周知,受人口以及产业和企业体量影响,县域职业教育很难形成完整体系。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县域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仅有中职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和若羌县正是看到了问题所在,虽然相距450公里,但双方都有强烈愿望就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进行探索,通过高职院校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把职教资源“空降”到边远县域,重新构建中高职以及产教融合职教体系,带动县域职教发展,从而为当地产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每个县都办一所高职院校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建立起中高职融通的职教体系呢?通过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将高职院校、县域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再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这个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职教资源集中整合,充分发挥出各方资源优势,从而补足人才培养短板,形成融通体系。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面,若羌县委、县政府不仅表现出积极态度和热情,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前来建设若羌现代产业学院,充分体现了该县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该县坚持解放思想、破除壁垒、聚焦聚力若羌县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体现了若羌县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仅靠一县之力,或者县域内的资源培养人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高职院校这个“外力”,促进当地职业教育良性发展,若羌县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无疑是一次有益探索。面对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若羌县职业教育这个“孤岛”与外面建立起了紧密联系,这个职教“洼地”也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带动下,迈向职教“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