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
新闻回放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无效社交”多。设置消息免打扰和朋友圈可见天数是受访者为朋友圈“减负”的主要做法。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68.3%的受访者建议为闲暇时的社交设定边界感,勇于拒绝某些社交场合,53.6%的受访者建议区分工作和生活的社交账户,为不同社交划分界限。
主持人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高效而深度的社会交往以及由此催生的分工与合作,是人的第二天性。然而,技术进步的历史始终与对抗技术异化的进程相伴而生。人们发明了朋友圈,陡然发现,它越来越变成一种表演性的社交秀场。回归常识,回望初心,也许比测度社交的有效与否更为重要。
青年说
低质量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独处
身处信息时代,社交中难以避免出现“无效”的部分,因为不能保证结识的每一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不再来往,也不能保证以后没有需要求人帮忙的地方,于是就苦心经营维持朋友圈,低成本的客套、朋友圈点赞、群发的节日祝福成了最好的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交带来了便利,但无孔不入的网络却让社交失去了边界感,带来无形的压力。所有人可见的朋友圈不再能随心所欲地分享生活;不停弹出的各种群聊消息,大部分与自己无关但又怕错过重要通知;推脱不开的饭局和无意义的寒暄,害怕说错话,费脑又费心。修改朋友圈可见范围、折叠群聊、设置分组等功能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对无效社交的无声反抗,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为了营造人设取悦他人,而是为自己的生活留出边界,注重自我的感受。
拒绝无效社交,专注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低质量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独处。其实,将兴趣和爱好作为社交的导向而非利益,不仅轻松愉悦,而且能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更多的东西,让社交回归它本身的意义。而高质量社交则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社交目标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选择社交范围,有方向地进行社交活动,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人和事情上,才能与他们建立深层次的社交关系。另外,把时间用在高质量独处中,也不失为一种与自己交流的方式。自己才是最了解自身优劣的人,对自我的审视与提炼,也是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梁爽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传学院2020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