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中国计量大学
构建育人生态系统 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李杭东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多年来,中国计量大学积极探索“生态心理”“生命心理”“生活心理”“生涯心理”相结合的“四生”心理育人模式。其中,“生态心理”所强调的良好“心理育人生态”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保障。建立多方协同发展的心理生态,有助于融合校内外资源,赋能学生健康成长。立足生态性和常态性,加强各生态环境的共建共育,遵循生态化取向、积极性取向和发展性取向。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积极落实做深以下四方面工作。

    全面提升供给侧主体工作能力,培养心理育人一体化队伍

    在生态学视域下,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以及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育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坚持做到横向覆盖学校师生、教管人员,注重加强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研判识别技术指导,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辅导员、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安保人员、新进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等开展培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辅导员心理助人中的应用、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与管理、辅导员心理助人能力角色认同、辅导员心理助人谈话技能、危机信号的识别、家校沟通技巧等内容。纵向扎根学生群体,每年3月、11月对班级心理委员与寝室长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系列培训,充分发挥助人自助、朋辈互助功能。学校在加强师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基础上,深化家校协同,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意识。开设“家长心理微课堂”,涉及“你不知道的心理咨询”“孩子有心理问题,家长怎么做才合适”等主题,对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心理育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尤其是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心理疾病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家长识别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就医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从关注心理问题向关注心理成长转变,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的成长是动态的,与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关注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让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育人活水”。2017年,学校提出“口袋课堂”的理念,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开设“学生心理微课堂”,主题涉及“朋友圈点赞,是赞朋友还是赞内容”“为什么我明明很优秀,却依然很自卑”等,形成有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心理主题微课群。开展心理成长主题活动,强调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面,如有14年历史的“计量冲冲冲”心理素质拓展大赛和13年历史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等,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构建系统化预防干预体系,构筑心理安全防线

    学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提供发展性服务、预防性服务、愈后性服务。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开展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就业心理等发展性心理问题辅导,将心理干预节点前置。面向大一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完善“一生一档”。开展辅导员心理沙龙,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相关研讨,不断优化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应对方案,做好预防性服务。心理中心与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每月召开心理危机学生评估研讨会,既对预警学生进行初步评估与干预转介,又对确诊学生开展促进性恢复。开发心理月报数据库系统,对重点关注学生实行动态月报制,提升危机识别的精准性。

    善学善用符合时代需求的宣传媒介,打造心理育人载体新风尚

    学校运用网络新媒体阵地,聚焦学生心理成长困惑,打造网络育人品牌,涵养心理育人校园网络文化。在常规工作开展的同时,学校充分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需求特点,善用新媒体,用数字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沉浸式心理育人生态。让教师、学生与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服务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中心开放日”、反映学生不同年级段心理成长的原创“心理短视频”等活动。“家长心理微课堂”和“学生心理微课堂”共同组成“量π课堂”,“量”象征“中国计量大学”,体现“能量”;“π”代表“无限”,寓意学生可以在学校获得无限的能量。开展信息化建设,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精准帮扶”、闭环管理。

    (李杭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中国计量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7/13/11/ZGJYB20230713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