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讲深讲活思政课育人理念,进一步推进实施“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一体两翼三轮’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载体,强化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推进“一体两翼三轮”
创新教学模式
“一体”即思政课所担当的立德树人重任。“两翼”指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两个载体有机融入思政课。“三轮”则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即知识目标:学史明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精神实质和时代特征,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认识。第二个维度即能力目标:增信崇德。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达到增信的教学目标。第三个维度即素质目标:学史力行。学校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鼓励学生用革命优良传统泽己润心,并贯穿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全过程。
运用校外红色资源
为立德树人固色添彩
桂林是一座具有厚重红色文化底蕴的城市。桂林市区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社旧址与全州、灌阳、兴安等地的湘江战役纪念园(馆)等红色文化场馆为思政课提供了铸魂育人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教学内容,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先烈战胜强敌、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校100多名师生赴红军突破湘江的重要渡口——兴安界首渡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活动,重温历史,缅怀红军先烈。通过结合“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教学内容,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开展“寻找桂林抗战文化印记”主题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实现崇德和增信。
用好校内红色资源
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在烈士纪念碑、革命事迹浮雕、红色宣传风雨廊、“溯源红色”教育实践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室中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把校友中涌现的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变成学生身边鲜活的思政课教学案例,通过现场教学和到实训室参观经典红色文化场馆,沉浸式学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被激发。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谭红梅、周迪、杨荔诗、韦竹等先进模范,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学校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为国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成长为具有良好师德修养、乡村教育情怀和过硬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的乡村教师。达到素质层面的身体力行。学校注重把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桂北农村基层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师资,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力量。
拓宽教学思路
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不仅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秉承了鲜明的艺术兴学办学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形成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合力,强化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效果。让思政课教师和声乐教师“同上一堂音乐党史课”,在嘹亮的歌声中引导学生知党、爱党、跟党走;邀请美术教师走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一幅幅美术作品呈现桂北红色文化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从全新角度得到知识、情感、素质层面的熏陶和升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做红色文化的传人。
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创新经验在桂林电视台播出,“重走红军长征路”实践教学活动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思政课教师和美术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用美术作品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作的《画说百年党史》作品荣获2021年广西高校“四史”类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寻找桂林抗战文化”实践教学成果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马健芳 谢华 徐靖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