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37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张桂梅:愿做大山里的一盏灯
李配亮
张桂梅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她很“抠门”,多年来自己不吃一顿肉,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块钱;她又很慷慨,把全部获得的奖金和大部分工资近5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贫困山区的教育。她支撑着病体完成了165名学生的家访,行程3000多公里。她说:“我的爱永远输送不完!因为党和人民源源不断地为我输送着爱。”

    ——2011年6月4日《对教育的爱永远输送不完——记云南省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作者:本报记者 李配亮 杨云慧

    记者亲历

    “每次采访张桂梅老师,都会有不同的触动。”2011年5月,我和杨云慧站长去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采访时她说。

    “我就不信你采访完张桂梅老师不会哭。”说完这句话,杨云慧站长竟哭了起来。

    我不知道杨云慧站长为什么哭,只知道在这之前,她多次采访过张桂梅。

    我们赶到华坪县城,已是当晚7点多。在一家简陋的小餐馆里吃饭时,我仔细观察着张桂梅:黑黑瘦瘦,衣着十分朴素但很整洁,手上还贴着膏药……“有那么传奇、感人吗?”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张桂梅不动桌子上的荤菜,夹到她碗里,她也不吃。她说:“为了把钱省下来,我几年来都不吃肉了,慢慢地肠胃也适应了。现在吃油腻的就反胃。”餐毕,张桂梅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到“儿童之家”。刚一进门,一大群孩子就围了上来,搂着她“妈妈、妈妈”地叫。

    面对面采访完张桂梅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采访笔记记了20多页。一大早,我们又到华坪女子高中深入采访……回昆明后,着手写张桂梅的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总想把她传奇的人生、把她对教育的爱全都写进去。写完一稿,自己感觉不满意,重写又不满意,又重写,如此反反复复,直到把稿子发给总编室时,都感觉还缺点儿什么。

    “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钱”“把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贫困山区的教育”“支撑着病体去学生家家访,行程3000多公里”……现在翻阅采访张桂梅的采访本,我发现有很多模糊的字迹——那是泪滴打落在上面形成的“墨花”。

    “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这是她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初衷和动力。

    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我打电话给张桂梅,告诉她要保重身体。她说:“我现在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但愿上天眷顾我多活几年,让我再多培养出一些姑娘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些年,张桂梅为2000多名姑娘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让偏远山区的她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从此改变了人生。她犹如雪中的梅花,馈赠人间以芬芳。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