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19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高校扩招计深远
汪瑞林
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新生在食堂吃饭。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转发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大幕。据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

    【相关报道】

    《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2月26日一版

    《如何应对高校扩招》,2000年3月15日一版

    见证者说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及高等教育发展史,199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高校史无前例的大扩招,使数十万名考生得以跨入高校大门,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1999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成为教育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听到高校要扩招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振奋,为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而高兴。

    后来,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我专门做过1999年高校扩招的专题报道,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对这项决策出台的台前幕后及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据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回忆,1999年6月2日上午,时任教育部领导告诉他,国务院决定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那时候各高校招生简章已经发出去了,学生在忙着填志愿(7月份高考,考前填志愿)。国务院关于扩招的决定改变了正常的部署,一切工作安排都转入特殊应急状态。6月13日,各省份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副市长和教育厅厅长齐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作了部署,要求迅速落实国务院的决定。

    谈到1999年的高校扩招,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严重金融危机,并很快波及全亚洲。当时的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正力保GDP年增长率达到8%。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拉动内需上下功夫。汤敏认为教育能有效拉动内需,于是他向政府提出了扩大高校招生的建议。我曾当面问过汤敏,他说自己确实向国务院提过相关建议,但他个人的作用很有限,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时任教育部领导认为,扩大高校招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三个需要”——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涉及高校扩招只有8个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8个字为扩招确定了正确方向。最终,1999年高校招生增加51.32万,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中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从2006年开始,高校扩招速度明显放缓,提高质量被确定为高教发展的中心任务。

    今天看来,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尽管也带来一些问题,但毫无疑问是一项正确而果断的决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