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24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三个面向”开航道
刘亦凡
1999年,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正在排练舞蹈。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1983年9月,北京景山学校向一直高度关心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致信汇报学校教育改革情况,并希望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词。不久,在那年的国庆节,邓小平同志欣然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关报道】

    《要落实“三个面向”加速普教发展和改革》,1984年4月24日一版

    《“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指针》,1984年7月28日二版

    《以“三个面向”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6年9月1日五版

    《“三个面向”指引教育改革方向》,2018年12月17日四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19年9月24日二版

    见证者说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初次读到这段文字时,我还是小学生。它被粉刷在教学楼外墙上,鲜红夺目。20年后,我成为一名教育记者,借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走进北京景山学校,才更深刻地了解并理解它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景山学校校门口的影壁上,这段文字同样引人注目。1983年9月初,学校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名义,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总结了自建校以来的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和在师资水平、硬件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困难。仅仅3天后,邓小平就回复了16字题词,不仅为景山学校,更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教育事业指明了航向。

    曾任景山学校校长的范禄燕亲历收到题词的“高光时刻”。任教40余年,他对“三个面向”体会颇深:“三个面向”是一个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真谛是“面向现代化”,即教育必须立足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空间维度上,“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的拓展,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在时间维度上,“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的延伸,教育应发挥为未来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着眼未来,以前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则站在历史和政治的角度理解“三个面向”。他认为,“三个面向”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而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收到“三个面向”题词后,景山学校的每项改革都与之对标。在更广阔的范围,全国教育战线以“三个面向”为航向,千帆竞发。21世纪初,“三个面向”被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原则之一,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

    参观景山学校校史馆时,我在记录着邓小平题词瞬间的照片前伫立良久。脑海中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你也是这段历史的受益者,你得写好它。”

    采访结束后,我用一周时间研究史料,探寻邓小平个人史与中国教育史特别是景山学校校史之间的交织关系,尽可能还原了“三个面向”题词前后的故事、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教育的重要影响。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谁能想到,小学教学楼外墙上粉刷的大字,有一天会成为笔下的故事。我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记录下这一切,它提醒着我: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